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1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山常在碧水流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①位于贵州黔南州的“中国天眼”全景。2021年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欧东衢摄(新华社)

②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在展示细如毛发的竹丝。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贵州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振兴,促进非遗与文化产业共生共长。

王长育摄(中经视觉)

③毕节市百里普底乡迎丰村的彝族群众在美丽的通村公路旁自拍。近年来,贵州实施农村“村村通”“组组通”工程,让农村公路成为群众的致富路幸福路。陈 澄摄(中经视觉)

④位于杭瑞高速贵州境内毕节至都格段的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它的建成通车,实现了西南地区交通干线的大贯通。龚小勇摄(中经视觉)

⑤游人在位于安顺市镇宁县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观赏瀑布。贵州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持续增长。

吕忠箱摄(中经视觉)

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曾被称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该省农村人口几乎全部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近年来,贵州各族干部群众以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拼搏状态,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全国第26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20位,创造了赶超进位的“黄金十年”,实现从发展滞后到赶超跨越的历史巨变。 千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 如今的贵州,青山常在碧水流,是宜业宜居的秀美家园。森林覆盖率超过61%,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4%,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世界自然遗产全国最多,“山地公园省”声名远扬。 如今的贵州,万桥飞架,天堑变通途。昔日“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07公里,位居全国第五位,世界前100座高桥有近一半在贵州;贵阳成为全国高铁枢纽之一,形成了贯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川渝滇等地区的高铁通道。 如今的贵州,创新因素迸发,处处涌动着奋进的力量。“中国天眼”遥看天河。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步伐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增速连续6年全国第一。大数据成为世界认识贵州的一张亮丽名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贵州新篇章正在绘就,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徐徐走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