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水红城气象新
——河南新县革命老区采访记
□ 本报记者 李芃达 杨子佩

谷雨时节,雨雾蒙蒙。宁静的清晨,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前来瞻仰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他们在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革命先烈,在纪念堂内聆听讲解,追忆峥嵘岁月。

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信阳市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革命战争年代,人口不足10万的新县有5.5万人为革命牺牲,可以说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

在大别山区有很多山洞,当年一些红军战士、伤病员和游击队员在此居住,这里曾是他们的天然避难所和战斗堡垒,被后人亲切地称为“红军洞”。

张爱华老人是新县文物局业余文物保护员,每个月她都要沿着郭家河乡崎岖不平的山路,到分散在绵绵群山中的40多个“红军洞”瞧一瞧。57年来,她平均一周往返2次巡山,用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革命先烈战斗过的地方。

记者见到张爱华时,她正在郭家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青年干部讲党史、上党课。“山上有我父辈们的足迹和故事,有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不管多久、多难,只要我活一天,我就守一天。”

新县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域内有河流92条,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每年向长江、淮河注入3亿吨清洁水,更有古树名木8000余棵,植被覆盖率95%,森林覆盖率83%,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不久前,紧靠新县香山湖风景区的大别山露营公园又迎来了一批游客。公园内一条9.6公里的登山健身步道横贯其中,两边尽是盛开的花朵以及嫩绿的草地和茶林,帐篷、房车等在草坪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信阳市民龚珍瑜就常常流连于露营地的山水风光中,他说:“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我就愿意带着家人来休闲两天。”

像龚珍瑜这样长期居住于城市的人对于自然田园的热爱和向往,也让当地村民看到了更多致富的机遇。4年前,大半辈子都在家里劳作,种植水稻的村民潘道荣开始学习厨艺。在政府的引导培训下,当地村民纷纷转型到餐饮、民宿等领域,当地产业由传统种植业逐步向休闲观光旅游业转型。

“‘生态+旅游’的融合,让我们的收入渠道更宽了,居住环境也越来越美,很多游客都羡慕我们的田园生活呢。”潘道荣说。

乘车离开新县县城向南行进,公路犹如长缨一般劈入崇山峻岭,车窗外皆是绿色,与天边的蔚蓝一同映入眼帘。不久便到达传统村落——田铺大塆,这是一个别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中原文化、楚文化、徽派文化在此交相辉映。

“环境越来越美、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生活有奔头”是老家寒舍民宿店主韩光莹近年来的直观感受。韩光莹于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工,老宅年久失修。2014年,田铺大塆打造“创客小镇”的大幕一拉开,他就瞅准了商机,在政府帮助下,他投资20多万元改造房屋做民宿,如今年收入将近20万元。

目前,田铺大塆已经完成了村庄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旅游标准化建设和5G信号覆盖。华灯初上的夜晚,灯光秀让小村庄流光溢彩,游人们伴着美妙的音乐行于巷陌,到夜深伴着蛙声住进民宿,惬意万分。

信阳市副市长、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新县将牢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以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为主要内容的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