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重),是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建设,并被周恩来总理称作“国宝”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一重的发展道路坚实而辉煌。
在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里,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技术人员正在指挥一台“巨无霸”设备“揉捏”一块烧得通红的上百吨特种钢锭。操作台上,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刘伯鸣仔细观察着工件的状况,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下作业,不能有丝毫误差,这样震撼的生产场景每天都在这个车间上演。这个“巨无霸”就是由中国一重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5000吨级自由锻造水压机,是锻造大型、超大型锻件产品的全能设备。
然而,平稳运行这个“巨无霸”的同时,中国一重生产环节面临又一项考验:必须将设备损坏率降至最低。一旦炉窑发生故障,从工人上报故障到下达维修任务,不仅周期长,而且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为此,燃气厂运行党支部、水锻厂锻造第二党支部和维修厂压机炉窑党支部组成联合党支部。这样一来,原来几个部门的业务就变成了支部内的“自家事”。“联合党支部的成立,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快速联动反应机制,以前就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就问题调整系统,我们的思路更广了。”联合党支部成员、炉窑管控组副组长王勇岗说。
走出水压机锻造车间,来到中国一重的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展示区。一个长着三只“角”、直径约4米的金色半圆球十分吸引人,这就是著名的“华龙一号”核电设备中的大型锻件水室封头。它属于异形件,由水室封头和水室封头环一体化制造锻件。据介绍,该部件通过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实现了整体锻造一次成型,减少焊缝,增强了安全性能,这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解决了核电关键大锻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建厂以来,中国一重累计为电力、石化、冶金、船舶、航空航天、深潜和国防军工等行业提供了500多万吨的重大装备、大型铸锻件和新材料,并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实现极端制造。科技创新就是企业最大的依靠。中国一重始终聚焦国家战略需要和工业技术空白开展重大技术攻关,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说:“积极整合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是我们持续刷新世界纪录的坚实基础。”
在中国一重厂区一座不起眼的老式小楼里,悬挂着“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两块牌子。留学归来的聂义宏在这里专注于世界最前沿的合金材料研发,她说:“核心技术和产品是买不来的,缺什么我们就研发什么!”
近年来,中国一重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全员“双创”上实施强刺激奖励制度,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同时,培养大工匠、首席技能大师、首席科学家等立体高端人才雁阵,形成了独特的产学研融合队伍,一批重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
同时,中国一重始终探索党建与生产经营的融合,解决党建、生产经营“两张皮”问题,围绕生产经营抓党建,以抓好党建促生产,形成了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10条路径。在中国一重,合格党员的标准就是工作效率多提高5%、重要任务多承担5%、工作质量多提升5%。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重型装备制造厂最大数控龙门铣机台长、党员孙鑫表示,能否上得了关键岗、干得了关键活是考核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要标志。中国一重还设立党员创新活动室、劳模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工作室110个,以党支部为单位立项创新课题,党建与中心业务相融的“同心圆”越画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