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地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无障碍这样的好事做好
徐晓燕

日前发布的《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要求,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办理相关事务和融入社会生活提供方便。

无障碍环境体现着城市建设的温度,可以说是城市宜居的“及格线”。不少地方将加快发展无障碍环境列为政府工作目标,也做了大量工作。但现实中,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与困难,无障碍环境建设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由于设计不合理、缺乏维护,一些“无障碍”设施成了“无障害”,甚至出现“夺命通道”等问题。对于美好生活、宜居城市的标准,人们有很多不同的预期,但对于残疾人群体而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可能就是一步台阶的高度。要把无障碍建设当成城市的底线,而不是城市的装点。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要从思想上打开无障碍之门。其实,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仅方便了残疾人,还方便了老人、小孩、孕妇等不同群体。当一个城市“无障碍设计”充足,意味着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尤需体现“以人为本”。相关法律法规强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但还是“险情”不断、问题频出,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地方没有把“以人为本”原则落实落细。比如,有些盲道存在进树坑、撞电杆等问题;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没有坡道、直升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当前,可以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促进建设“以人为本”、更高水平的无障碍环境,有必要建立一套专业评审、认证、监督和处罚机制,从源头上保证无障碍建设设计合理、高标高质。

重建设还要重维护,推动好政策“无障碍”落地。无障碍环境建设属于涉及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如果在纸面上仅仅停留于“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管理、保护和维修”层面,后续落实过程中,难免会缺乏明确的执行落实机制。各地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明确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在无障碍建设中应承担的具体责任,将好政策落到实处。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