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首善标准建设首都

左图 2月18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名技术人员在GE医疗北京影像制造基地车间内工作。2月初,北京经开区举办项目集中签约活动,12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4000亿元。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摄

下图 2020年9月30日,怀密号列车停靠在北京北站准备发车。当日,北京市郊铁路怀柔—密云线北京北站开通运营,为西城区、海淀区、密云区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上图 这是2020年9月9日拍摄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展览区。当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落下帷幕,共有来自14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万家企业和机构线上线下参展参会。

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左图 这是位于北京朝阳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总部大楼。北京积极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北京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开启了首都现代化建设新航程。

北京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地,是最早创立共产党组织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北京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就在于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9次视察北京、14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刻感悟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领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前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开启了首都现代化建设新航程。

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引领北京城市发展的基本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要求,从政治高度、时代高度、历史高度,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推动实现服务保障能力同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同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同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

——正确处理“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辩证关系,强化城市总体规划引领作用,持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编制实施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首都规划体系更加健全。

——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原则,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推动形成首都核心功能优化、辐射协同发展、梯度层次合理的城市群体系。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大兴国际机场建成通航,重点领域协作成效显著。

——扎实推进“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坚持把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放在突出位置,始终把工作重心、服务重点放在主城区,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央政务环境日益安全优良。完善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国际交往设施,圆满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确立“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坚定不移加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统筹开展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北京正在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之城,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首善之区、模范之地。加强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北京要发展好,就要“舍弃白菜帮子,精选菜心”,放弃“大而全”的经济体系,实现减量发展。这是党中央对北京经济发展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也是做好北京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以新动力打造现代经济体系新引擎,提高创新对发展的贡献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筹建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等5个大科学装置和材料基因组等13个交叉研究平台。抢抓机遇积极布局量子、脑科学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制定实施“科创30条”、高精尖产业“10+3”等系列政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万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作用持续发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累计增长56.9%和58.5%,金融、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进一步提升。

——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激发新动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营商环境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全面启动,服务贸易占全国五分之一左右。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三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家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不断增强首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顺应人民的发展期待是当代共产党人的根本工作指向和全部价值追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红利。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做好民生工作,在满足市民便利性、宜居性、安全性、公正性、多样性需求上狠下功夫,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去年全市共受理诉求类来电418.4万件,解决率、满意率稳步提升。在今年党史学习教育中,将“接诉即办”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渠道、主抓手,并从中梳理出12类27个高频共性问题,“每月一题”集中推动解决,确保每个月都见到新成效。

——坚持把民生发展放在首位,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6.9万元,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2.43岁。率先建成城乡统一、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全国领先。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城市宜居水平实现新跃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44.4%。交通拥堵趋势得到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劣Ⅴ类水体断面全面消除,2020年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至3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57.5%,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首都北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做好建党100周年服务保障和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两件大事,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深入推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五子”,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而不懈奋斗。

(中共北京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