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5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振兴与工业发展一路向前
本报记者 冉瑞成 吴陆牧

驱车从重庆主城出发,沿着沪渝高速一路向东,1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位于三峡库区腹心的重庆丰都县。发端于武陵山七曜山脉的龙河,毗邻高速,蜿蜒向西,从丰都县穿城而过,汇入长江。

阳光下的龙河碧波盈盈,水清岸绿。在河流左岸的丰都县三建乡绿春坝村保家楼古村落,50岁的罗洪彪正和妻子彭红娟忙着给一栋名为“花涧里”的民宿进行最后的装修。“这原本是农户的老房子,2层小楼,共有5个房间,我们租过来打造民宿。”彭红娟笑着说,正是看中绿春坝村优美的生态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自己才决定过来投资创业。

丰都县三建乡曾经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以前三建乡交通不便,加上龙河河滩荒芜,杂草丛生,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三建乡乡长任正义告诉记者,近年来,三建乡对龙河河段进行生态治理,关闭了22家影响环境的企业,并在两岸进行植被复绿,营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流生态。

在修复龙河生态的基础上,三建乡通过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一方面引进企业在绿春坝村打造500多亩农旅融合花卉产业园;另一方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鼓励对老旧村居的庭院景观进行改造,打造民宿和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有力带动了村民们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

“得益于沪渝南线高速公路的辐射带动效应,这几年来村里休闲旅游的游客明显增多了。”54岁村民廖小城之前是当地铁路上的一名管护工人,现在,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小城故事”农家乐老板。他告诉记者,去年,自己利用闲置的房屋开办了农家乐,“游客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二十桌客人,一个周末,就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在三建乡,生活有了奔头的不只是廖小城。任正义说,“三变”改革已经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300余个、季节性务工岗位4000个,回引1000余人返乡创业就业。据统计,2020年,三建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

与丰都县毗邻的是重庆的工业大区——涪陵区。记者沿着沪渝南线高速,来到了位于涪陵区的龙头港。这是重庆市三大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港之一,也是5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常年能够到达的长江上游最西端港口。

站在码头上放眼望去,宽阔的江面上,一艘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船正缓缓驶入港口。码头上,高耸的桥吊正挥舞着巨臂将集装箱吊装到卡车上,集卡运输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

“目前,港区已投运3个5000吨级多用途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410万吨,全部建成后将拥有20个5000吨级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3000万吨。”重庆龙头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况斌告诉记者,通过高速公路、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串联,龙头港实现了铁公水无缝衔接、多式联运。自2017年开港试运营以来,龙头港不断吸纳四川、陕西、贵州等周边地区货物到港中转,已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约2000万吨。

依托便捷的高速路网和港口资源,涪陵区打造了占地182平方公里的临港经济区,发展起临港贸易、现代装备、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目前已吸引了50多家企业入驻。记者在位于涪陵临港经济区的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采访时看到,热轧项目生产车间里,一块块钢坯通过智能化生产线,经过加热、粗轧、精轧等几道工序后,被制作成了钢卷。

“之所以选择涪陵,看中的正是这里扎实的工业基础、完善的交通和物流网络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重庆攀华板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伟民说,攀华集团已经在涪陵投资建成了400万吨薄板系列项目、年产450万吨智能化热轧项目以及150万吨高强度型钢项目等,新材料产能超过1000万吨。

吴伟民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涪陵临港经济区周边除了沪渝南线高速外,还建成了涪南高速、涪长高速,‘十’字形高速公路网将为这一区域吸引更多高端资源和人才,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便利条件。”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