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越来越注重因城施策、综合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成为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期看,遏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还需完善相应机制,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够开源,有所保障。
近日,北京发布了本年度首批住宅地块集中出让公告,给地价上了一道紧箍咒,很有些风向标的意义。
先看看公告的亮点。其一,这是北京首次提出在土地拍卖前公告地价上限,之前北京虽早已设定过地价上限,但拍地前,这个上限是不公布的,只有拍地时开发商举牌达到上限时,才会现场宣布。价格方面,大部分地块溢价率将低于15%。也就是说,政府准备让利,开发商不需要头脑发热任性拍地了。
其二,这次北京共有29个住宅地块集中出让,每个地块都设定了房价指导意见,开发商须承诺未来售价不高于这一价格。这意味着,北京这些未来新入市的新房每一个都将是限价房。限价,将是北京新房销售的常态。
其三,北京要求中标开发商须承诺品质保障。这两年实施限价房以来,消费者屡屡抱怨房屋品质下降,花了大笔的钱却买了鸡肋产品。这一条,就是堵上这个漏洞。
从这些政策看,不得不说,为了实现稳地价、稳房价这个大目标,北京很是花了些心思。这些年,房价和地价究竟“谁推高谁”一直争论不休。一旦“地王”拍出,便会有人发出“面粉涨价,面包岂有不涨的道理”的感叹。从经济学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价上升是成本因素,成本高了,很可能会将其转嫁到最终的商品价格里,不过商品价格还受供需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当然,面粉价格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面包价格的预期,地价和房价的关系也是如此。
正是基于这个原因,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越来越注重因城施策、综合施策。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成为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这次首次建立“房地联动、一地一策”会商机制,把原来预售环节的限价前置到了土地出让环节,就是为了发挥两者的联动效应。
当前,全球不少国家为应对疫情提振经济而超发货币,我国面临着输入型通胀压力,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有蓄势待涨的苗头。在这种情况下,今年以来各地纷纷打出了针对房地产的政策组合拳。可以看出我国调控房价的决心,相关举措在短期内已经产生了一定效果。
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政策很多仍是行政性的。长期而言,要逐渐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不能过多依赖行政性措施。不然的话,要管住房价这匹马,政策补丁只能越打越多,今年各地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这个趋势,须引起有关地方和部门重视。
另外,考虑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仍占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在疫情等各种因素影响下,各地开支加大,收入来源却没有多大变化。为此,遏制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长期看还需完善相应机制,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够开源,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