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是有灵性的,你爱她,她也爱你。给你看鱼,给你看河边的小动物。
从辽河“上头”跑到“下头”,很累但心情很好。因为一路都是风景,空气都是香的。特别是看到沿河村民眼睛亮亮的,听他们说辽河今昔之变,记者心里也跟着敞亮。现在都市人都愿意临河而居,搁在以前为啥不?因为河水污染的臭味使人避之不及。你到辽河入海口的地方转转,盘锦啊、营口呀,辽河边的广场上随处可见舒心适意的笑脸。唱啊,跳吧,大叔大妈们,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河景就是用来欣赏的。
在粗放发展阶段,大工业带来大污染并未令人警醒。毕竟温饱尚未解决,“环保”显得奢侈。然而,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人们走出“求生存”的果腹阶段,“求生态”——追求有质量有尊严生活的愿望,便势不可挡。全社会愈加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无价之宝,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哪里入手改变?辽宁的探索是提高“绿色占比”,而且是立体多元的。从空气、土壤到河湖,从生产制造到末端排放,从城市建筑到乡村民居。生态要绿,制造要绿,人居要绿。只有三者协同全面低碳,绿色发展方得平衡。这个提法比较“新颖”,这种做法比较艰巨。生态修复、制造升级、人居改善每样都加大成本,这笔账划得来吗?辽宁各地的答案是:不容犹豫,必须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政贵有恒。
有人觉得“科技占比”“研发占比”很重要,不错的呀,但是谁来提高这些“占比”?是人,没有人居的舒适度能聚集人才人气吗?城市的魅力指数不仅拼待遇,还有须臾不可缺的宜居。发展为了什么?跑多快别跑丢初衷。回到人最本质最基础的需要——生态满意度和环境幸福感,不难看出,提高生产生活的“绿色占比”与其他没有任何矛盾,而且相辅相成。
山城本溪市的变化最为明显,由“看不见的城市”变为“看不够的城市”,绿色给本溪回报,不只有天清气朗,不仅有红叶满山,还有旅游经济,还有“药谷”和健康养生等一系列和生态息息相关、相伴相生的产业。原来,美丽就是魅力,就是生产力。所有的努力,大自然都会看得见,所有的努力也将盛满喜悦。
千磨万击还坚韧,绿水青山终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