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沿河县看“白叶一号”,时常体会到一个浓浓的“情”字。
这片叫做“白叶一号”的茶叶,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关怀下,从浙江安吉黄杜村引进到沿河县来的。茶苗经过3年成长,今年吐出了鹅黄的嫩芽。满坡茶苗,饱含着总书记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深情牵挂。中寨镇百姓由衷地说,“白叶一号”是“感恩茶”!
黄杜村到中寨镇,距离上千公里。但是,黄杜村党员“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他们不仅捐献茶苗,还无偿提供技术帮助,教授炒茶加工技术。长在西南深山里的这一片片茶叶,也饱含着东南沿海干部群众先富帮后富、东西部协作、共同富裕的殷殷之情。
中寨镇干部群众3年来对“白叶一号”这片叶子的呵护,也可以用一个“情”字来表达。他们饱含感恩之情,满怀希望耕耘在那连绵的山坡上。志强村村民张勇说,茶苗刚栽下时遇到冬季降温,就用草帘子把茶苗护起来,怕冻着;第二年连续多日无雨,又害怕太阳把茶苗烤坏。学习施肥技术,最费心思。张勇把茶苗比作孩子。小孩子喂饭,多了会消化不良,少了又可能营养不够。他说,给茶苗施肥也是这个理。施多了怕“撑着”,量少了又担心“营养不足”。这位高高个头、一脸黝黑的农民形容这些年的经历说:真像照顾自家小娃娃!
值得欣慰的是,人们这份对茶叶的深情正在转化为兴产业、闯市场的动力。今年是茶叶收获的第一年。茶苗种下了,茶叶加工出来,能不能致富,是不是可以形成产业体系,关键看能不能成功走向市场。中寨干部群众的注意力也逐步转向市场。
他们在感恩社会帮助的同时,深知路还得靠自己走,产业发展规律必须自己去摸索。如果说栽苗、种茶到采摘加工是走完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有了这个基础,他们能走好“下一步”吗?
中寨干部群众对产品走向市场、产业形成体系的“下一步”,也表现出坚定信心。贫困地区之所以发展慢一些,除了地理条件等客观原因,在走向市场方面也存在“天然”不足。但凝结在茶苗上的情感正在成为这里人们闯市场的动力。别人走过的路,他们相信自己也能走通。
路是走出来的。生活在山里的人们,最不怕走路。中寨干部群众种好了茶苗,面对市场的时候,表现出一种近乎倔强的坚韧。“黄杜村人是我们的榜样。”在中寨乡村里,笔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坚信,黄杜村人靠一片叶子富起来,中寨人也能循着这片叶子走出一条新路来。
带着各方的关爱走向市场,创品牌、找销路,这一片凝聚着人们情感的叶子,必将“飘”出西南的大山,相信也定能“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