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对潍柴集团来说,注定是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山东重工集团、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被授予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当天,由潍柴动力承建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揭牌。
高端柴油机技术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卡脖子”技术。近10年来,潍柴集团投入300亿元用于发动机技术高水平研发,打造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工匠创新+基础研究创新”四位一体的新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掌握商用车、工程机械、农业装备、新能源四大动力总成核心技术。其中,率先推出的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关键技术彻底终结了中国重型商用车长期依赖“进口心”的历史,支撑自主品牌重型商用车独占国内市场99%的份额并批量出口。
在中国市场上,虽然潍柴发动机的价格高于欧美品牌10%,但是市场占有率却仍然领先,这种底气源自于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等不来,必须加快自主开放合作研发进程,夜以继日攻克难题,打造核心技术。”
当年因缺失核心技术而产生的落差,谭旭光至今难忘。
热效率是柴油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行业平均水平只有46%,业内普遍认为,要做出可商业化、本体热效率50%以上的柴油机,简直是做梦。这也意味着,谁能率先突破50%热效率,谁就能真正引领全球行业。
2015年,潍柴集团勇闯“无人区”,启动外资品牌纷纷竞逐的50%热效率柴油机项目。谭旭光给这个攻克世界性难题的项目投入定了调子:上不封顶!最终该项目总投入达42亿元。去年9月16日,潍柴发布了全球首款本体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
潍柴集团还主动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每一次海外并购都围绕着“企业急需、技术瓶颈、行业高端”这一条路线图徐徐展开,每并购一次,潍柴的技术、产品都提升一次。哪里有创新资源,潍柴就在哪里建研发中心。如今的潍柴在全球搭建了24小时协同研发平台,汇聚全球英才,整合全球资源。
在潍柴,科技人员也能“名利双收”:工资是同职级管理人员的两倍以上;连续两年,潍柴拿出1亿元重奖科技人才,个人最高奖励达1000万元;搭建科技荣誉榜,完善“潍柴科学家”“潍柴青年科学家”荣誉体系;创新实施揭榜挂帅、股权激励、前置激励、破格晋升等政策。
“潍柴的创新生态是正向激励、宽容失败的。”说这话的是李志杰,潍柴50%热效率柴油机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在当年屡败屡战、大量“烧钱”的同时,李志杰带领的研发团队仍拿到了研发前置激励奖金。潍柴的科研团队是一群死磕到底的“科研斗士”,潍柴各个研究院晚上总是灯火通明。在新能源研究院的衣帽间里,放着一排折叠床,该研究院副院长潘凤文告诉记者,“到2030年,潍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
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潍柴成功的密码。20多年来,创造了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33%、利润复合增长率41%的“潍柴奇迹”。今年一季度,潍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发动机产销同比增长82.4%。
“我们还在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珠峰’冲顶,继续保持心无旁骛的定力和长期艰苦奋斗的耐力,全力进军深水区,将‘中国制造’这面大旗高高擎起。”谭旭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