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志伟
西藏昌都是条件艰苦地区,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厦门人不畏艰苦、义无反顾来到西藏,为青藏高原群众脱贫奔小康奉献着青春和热血,他们无疑都是新时代的“雷锋”。
厦门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队长黄新聪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为队长,他带领全体援藏队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克服了海拔近4000米高原带来的种种困难,助力西藏昌都市左贡县于2019年底以“综合评价好”的成绩脱贫摘帽,诠释了新时代雷锋精神。
经常有人这样问他:“为什么要去西藏?”黄新聪最初的想法很简单:“组织需要,我就去。”随着援藏工作的深入,他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援藏工作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援藏干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奉献,所以援藏工作就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刚到左贡县时,黄新聪对“在藏做什么”只有一个大概印象。“我刚到西藏工作时,根据之前的一知半解,以为西藏就是缺钱,想办法多争取点计划外资金就是最大的功劳;西藏缺氧,只要保护好身体就好了;作为队长,队伍平安无事就可以了,想法比较简单。”黄新聪说。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黄新聪对“在藏做什么”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和深刻,实实在在服务当地群众成为“在藏做什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争取资金项目支持方面,黄新聪在1.757亿元计划内支援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级计划外资金9773万元,共实施项目52个,为左贡县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地群众最缺什么,我就全力以赴做什么。经过全面调研,我认为左贡的发展已经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阶段,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先进理念。”黄新聪说。
根据调查,黄新聪发现当地百姓有种葡萄和养藏香猪的习惯,当地政府鼓励支持,也有很大规模的葡萄基地和众多的藏香猪养殖户。“但如何实现产业化?当地没有实践过。虽然这在厦门、在福建都有相当成熟的经验,但如果不结合左贡实际,只是简单引进理念,没有落地的意识和举措,也会导致水土不服。”黄新聪说。
因此,他积极协助厦门企业落地投资3亿元,打造左贡怒江河谷葡萄产区和高原生态葡萄酒庄,成为当地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项目已于去年9月投产,待当地葡萄到丰产期后,预计年加工葡萄6000吨,生产优质葡萄酒3000吨,可以辐射带动当地群众2000人以上就业增收。
农民有了收入,不愁吃穿,紧随而来的是各项民生工程建设。左贡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长期处在全自治区末位,基层乡村医疗人才缺乏、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是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痛点。黄新聪主动请缨分管医疗卫生,借鉴厦门丰富的医改经验,对当地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建立起科学的绩效激励机制,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医改政策体系,规划好实施路径,打造了县域医改的雪域高原“样板”。据统计,2020年左贡县域就诊率、基层就诊率同比增长42.85%、35.21%。
“虽然真的很辛苦、非常劳心劳力,但效果很明显,机制体制活了、医疗水平提高了,最终是群众实实在在受益。”黄新聪说,“希望当我们离开这里时,不仅是留下一些新建筑,而且我们建立的一系列机制、体制能让当地群众永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