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世界经济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IMF上调今年全球经济增速至6%
预计中国经济增长8.4%

IMF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6%,相较今年1月的预测上调了0.5个百分点。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前所未有的政策应对措施,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创伤或小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有所改善,但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走势取决于疫情的演变路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融资环境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经济调整能力等因素。

本报讯(记者高伟东)当地时间4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6%,相较今年1月的预测上调了0.5个百分点。IMF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8.4%,相较1月的预测上调了0.3个百分点。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表示,上调中国经济增速主要因为外部环境转好以及全球防疫物资需求增加将提振中国的出口。

IMF指出,全球经济2020年估计萎缩3.3%,相较2020年10月预测,萎缩程度减少1.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地区放松了封锁措施并适应了新的工作方式。相较2020年10月的预测,当前对2021年和2022年全球增速的预测值分别高出0.8个和0.2个百分点,主要是几个大型经济体推出财政支持计划,以及2021年下半年新冠疫苗进一步普及预计将推动经济复苏。

IMF还表示,全球增速预计在中期放缓至3.3%,这既反映了疫情对供给潜力造成的破坏,又体现了疫情暴发前已经存在的一些因素,包括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增长减缓等。相比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有关国家在疫情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应对政策,经济衰退的长期创伤效应很可能较小。然而,新兴市场经济体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冲击更大,在中期内将承受更为严重的损失。

吉塔·戈皮纳特指出,尽管目前预计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复苏速度不一,这反映了疫苗接种速度、经济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结构性因素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发达经济体中,预计2021年美国的GDP将超过疫情前水平,而其他发达经济体在2022年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同样,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国的GDP已于2020年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而许多其他国家预计需要等到2023年较晚时才能回到疫情前水平。

IMF预测,2021年发达经济体GDP将增长5.1%(相较1月的预测,上调0.8个百分点,以下同),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6.4%(上调1.3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将增长3.3%(上调0.2个百分点),英国经济将增长5.3%(上调0.8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将增长4.4%(上调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中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经济将分别增长3.6%、5.8%、4.2%、6.4%(分别上调了0.1个、0.3个、1.2个、0.5个百分点)。

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将增长6.7%(上调0.4个百分点),其中东盟五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将增长4.9%(下调0.3个百分点),印度经济将增长12.5%(上调1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将增长3.8%(上调0.8个百分点),巴西经济将增长3.7%(上调0.1个百分点),南非经济将增长3.1%(上调0.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将增长8.4%(上调0.3个百分点)。

IMF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面对不同的收入前景。复苏路径的分化很可能导致不同国家间的生活水平差距比疫情前预想的要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2020年至2022年的累计人均收入损失相当于2019年人均GDP的20%,而发达经济体的损失相对较小,为11%。这将导致减贫进展出现倒退,极度贫困人口2020年预计将增加9500万,而营养不良人口将增加8000万。

IMF强调,虽然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有所改善,但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经济走势取决于疫情的演变路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融资环境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经济调整能力,等等。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各国具体情况的相互作用,将决定各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以及危机对经济造成长期创伤的程度。这场危机在许多方面都是独特的。在一些国家,由于政府提供了政策支持,且人们缺少支出机会,导致储蓄大幅增加,一旦不确定性消退,这些储蓄可能被迅速释放出来。与此同时,由于许多企业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加之延期偿还贷款的政策到期失效,因此尚不清楚这些储蓄中将有多少会用于支出。总的来说,短期内风险处于平衡状态,但之后偏于上行。

鉴于全球经济前景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IMF建议,首先,各国需要根据所处疫情阶段、经济复苏力度以及经济结构特征来调整应对政策。一旦疫苗得到普及且医疗卫生体系的应急备用能力总体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就可以放松限制。当疫情尚在延续时,政策首先应侧重于摆脱危机,优先安排医疗卫生支出,提供针对性强的财政支持,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监控金融稳定风险。

其次,随着经济不断复苏,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措施减轻危机对经济造成的长期创伤,着眼于提高生产能力,并促进生产资源的高效配置。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特别是考虑到当前的不确定性。因此,当最终取消政策支持时,应避免采取断崖式的突然调整。

再次,不能忽视长期挑战,这包括提高生产率、改善政策框架、应对气候变化等。各国的复苏速度不同,可能导致政策立场分化,特别是如果发达经济体从疫苗普及中更早获益,就更是如此。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应提供清晰的前瞻性指引和政策沟通,这不仅对于本国货币政策立场的适当调整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新兴市场的外部融资环境以及政策立场分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最后,为实现上述目标并确保各经济体民众的生活水平差距缩小,必须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在医疗卫生方面,这意味着要在全球范围内确保疫苗生产充足并以可负担的价格予以广泛分配,包括向“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充足资金,让所有国家都能迅速、彻底地击退疫情。国际社会还需共同努力,确保资金受到约束的经济体能够获得充足的国际流动性,用于必要的医疗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和基础设施支出,以继续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更高的人均收入水平。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