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财金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1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货币政策仍须“稳”字当头
陈果静

近期,巴西、土耳其、俄罗斯央行先后宣布加息,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批加息的新兴经济体。在新一轮的加息浪潮下,各国货币政策走向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这3国央行率先加息的背后,是市场通胀担忧情绪的上升。2021年以来,3国均受到高通胀困扰,上升幅度超过了各自央行设定的调控目标。其中数据最夸张的要数土耳其——2月份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5.61%,远高于土耳其央行设定的5%的目标。这3国央行加息,也被认为可能是新一轮全球加息潮的开端。在此背景下,我国的通胀走势、货币政策取向备受关注。

当前,我国物价运行持续分化,这反映出国内社会总需求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从数据上看就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之间的“剪刀差”走阔。原材料涨价难以反映在下游行业的价格上,这就挤压了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大了其经营压力。在年内“剪刀差”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之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稳定和扩大总需求是当务之急。

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稳”字当头。这是因为,如果政策过紧,就会加剧总需求收缩;如果政策过松,又可能固化结构扭曲,推高债务并积累风险。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表明,中国货币政策将以我为主,不会像部分发达经济体一样“大水漫灌”,也不会贸然大幅收紧货币政策,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并不代表我国政策空间已经用尽。恰恰相反,中国是当前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当前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空间。

接下来,政策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仍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走势。未来,国内外疫情形势对供求两端的冲击存在不确定因素。美联储货币政策紧缩虽为时尚早,但如果年内其经济复苏态势强劲,通胀持续高企,不排除美联储会考虑缩减购债规模,这或将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对此需要高度关注。同时,更需要注重预期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加强与市场的有效沟通,避免市场通胀预期不断强化导致自我实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