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3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中国特色人口老龄化应对方略
都 阳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面对汹涌而来的“银发浪潮”,我们必须基于我国的国情和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充分考虑人口快速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政策的协调,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

特征与态势

按照国际通用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总体上看,人类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尚缺乏可资借鉴的成熟经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更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科学系统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分析起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未富先老仍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特征。根据相关数据综合分析,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我国从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按照世界银行的收入分类标准,还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特征。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但未富先老的特征仍然明显。据预测,我国大约在2023年左右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届时的人均GDP水平将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的下限。不过,与其他经济体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时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比如,最早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德国,其在1972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2万多美元,而据预测我国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时,仅达到其水平的一半左右。因此,未富先老不仅依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我国人口老龄化呈快速发展态势。由于我国人口转变进程的独特性,老龄化的速度比其他许多国家要快很多。据相关测算,综合比较目前世界上最大的10个经济体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2020年至2050年的变化,我国是其中老龄化进程变动最为迅速的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未来30余年间将提高14.1个百分点左右。从更广范围的横向比较也可以看出,在未来15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演进将成为具有典型特征和重大影响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影响,还需要特别关注这种快速老龄化进程对经济增长形成的叠加冲击。进一步看,快速人口老龄化与我国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及其他特征相互交叉,也容易带来新的发展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往往很难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找到可循的先例。

再次,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6亿,占世界同年龄组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而这一比重未来还会上升。如果以1.76亿作为一个经济体的人口数量计算,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可以排在世界前几位。超大规模的老年人口形成了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依据自身发展条件和人口老龄化特点制定应对老龄化的相关战略。从世界范围看,应对同样特点的人口老龄化是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我们必须立足自身,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应对路径。

影响与挑战

不容忽视的是,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快速的老龄化有可能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产生各种负面影响。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国家的产出增长来源于两个部分,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人均产出水平(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后者又来源于资本产出比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如果人口老龄化对上述任何一个因素产生影响,都将会对总体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这是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一般路径。大量的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市场规模萎缩;对资本产出比的负面影响虽不明显,但显著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二者都使经济增长放缓。

进一步看,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推进时,它对经济增长则有可能产生更具冲击性的不利影响。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快速老龄化引起有效劳动供给迅速减少,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快速消失,而一旦不能顺利实现结构转型,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下滑;其二,虽然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有利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进步,但从新技术的出现到其成为通用型技术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此期间,有效劳动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如果不能被技术替代抵消,亦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冲击;其三,快速老龄化将会使社会负担骤然增加,对整个宏观经济结构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基于世界上122个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经济体2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口老龄化速度达到一定阈值后,对经济增长将产生更为明显的负面影响。考虑到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根据相应的估计参数和人口预测数据推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仅由于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就可能使未来5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应对与路径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央为此提出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是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综合考量,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劳动生产率,形成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老龄化社会保持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要看到,对于很多发达国家而言,人口转变过程是自然的、无须政策干预的,因此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渐进的、缓慢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资本和劳动相对价格的变化,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机制,就可以形成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然而,我国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大大压缩了人口红利的窗口期,很容易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对经济发展形成冲击性影响,而且难以通过自发的机制实现结构变化,必须辅之以经济发展政策的干预和诱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重点需要把握:

第一,推动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应用。老龄化社会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冲击就是劳动力市场规模的不断缩小,因此鼓励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应用在经济发展政策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应用必须辅之以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再分配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劳动生产率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目的。否则,就会出现收入差距扩大、与老龄化相关的贫困加剧等不利局面。

第二,形成与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在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推动形成更具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广泛的就业,对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德国等很多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的经验所证实。同时,还要针对女性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的情况,通过打击就业歧视、补贴生育、加强托幼公共服务等措施,加大力度鼓励女性的劳动参与。

第三,尽快完善退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延长退休年龄,既可以提高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也可以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在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建立养老金领取弹性制度,即早领低水平、晚领高水平,既可以满足不同劳动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更充分地开发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力资源。而从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看,要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国统筹,提升基本养老金待遇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可考虑将现有制度整合成个人缴费相关的养老金、单位补充养老金、个人养老储蓄等多个层次叠加的老年收入保障体系。同时,通过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不断提高养老资源使用效率,增强系统的可持续性,从而更好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