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3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三线故事” 弘扬“三线精神”

我叫李绍先,今年76岁,是攀枝花市东区兰尖故事博物馆的一名义务讲解员。

我们常用“七户人家一棵树”来形容开发建设前的攀枝花,那是何等的荒凉孤寂。据考证,几十年前,钒钛磁铁矿的发现者常隆庆一行,经常在兰尖社区所在的瓜子坪一带活动。他们发现的兰尖铁矿占地面积3.7平方公里,工业储量达2.96亿吨,是攀枝花的“钢铁粮仓”。我就是开采兰尖铁矿的首批工人里的一个。

1965年12月7日,我来到兰尖铁矿,经过3个月的培训学习正式上工。

每天6点起床,8点准时上通勤车。我们的车子挺时髦,是“敞篷”货车,10来位工友往车斗里一坐,车子摇摇晃晃,顺着山路开行3公里便到了硫磺沟,也就是我们当时采矿的地方。那时,我们是以10人小队为一个单位,整个矿山二三十支队伍你追我赶,竞赛氛围十分浓厚,为的就是确保在1970年7月1日之前,让攀枝花钢铁基地能炼出第一炉铁水。

1999年,我从兰尖铁矿退休了,但这一条长3公里的山路,我时常还会去走走、看看。山路周边是曾以铁矿为中心的生活区,路旁还保留着当年修建的蓄水池,随处是我们奋斗青春、挥洒汗水的印迹。

我在兰尖社区生活了整整56年,亲眼见证了这里的第一个席棚子大通铺,第一栋砖瓦楼,再到今天整个社区已经有了88栋楼房。而我也分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遥想当年第一次分房时,只是一间18平方米的单身宿舍呢!

2014年夏天,当我得知社区要建一座博物馆时,第一时间捐出结婚时买的缝纫机、“三五牌”座钟以及10多张老照片。第二年,博物馆建好后,我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我的经历像“一根针”,老物件是“一条线”,工友们的故事像一颗颗纽扣,串起来就是一个个精彩的篇章。

目前,博物馆已经接待近5000人,开展党员教育活动20多次。我愿尽一己之力,讲好“三线故事”、弘扬“三线精神”。(本报记者 刘 畅整理)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