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15日讯(记者吴佳佳)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15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截至3月14日,全国共接种新冠病毒疫苗6498万人剂次。我国正在按照重点人群、高危人群和其他人群依序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接种,稳步提高新冠病毒疫苗人群覆盖率。目前,相关部门没有发现新冠病毒的变异株对我国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病毒疫苗的保护率产生明显影响。
李斌介绍,目前重点人群的接种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这类人群主要包括职业暴露风险较高的人群,有境外感染风险的人群和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关键岗位的人员,还包括边境县地区的18岁以上人群和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等疾病传播风险较高的人群,部分因特殊原因需接种且身体基础状况较好的老年人,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重点人群。
为保障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成立了疫苗工作协调组,统筹全国疫苗供应,全力推动疫苗达产扩能。同时,严格落实疫苗全流程管控措施。在流向追踪方面,中国建立了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各地及时准确地向平台报告规定信息,做到疫苗全程可追溯,疫苗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疫苗流通和使用安全管理方面,疾控机构和接种单位严把疫苗出入关,定时监测、记录新冠病毒疫苗在储存、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确保储运安全。
谈到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相关情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通常情况下,建议新冠病毒疫苗和其他疫苗接种要间隔至少两周以上。疫苗对人体来说是外来抗原,接种疫苗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绝大多数都是一般反应,这些反应不需要处理就能够自愈,但有时候接种疫苗后会遇到疑似不良反应,症状稍微重一些,这时候建议受种者及时就医。
针对新冠病毒变异对疫苗效果的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认为,病毒长期传播可能会产生突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影响疫苗保护力的风险。为有效应对病毒变异造成的影响,必须提前谋划和积极准备。一方面要密切监测、实时监测,发现后尽快收集测定,及时发现它对疫苗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疫苗的平台建设,同时积极研究新一代的疫苗,一旦出现病毒变异引起疫苗免疫效果消失或者大幅度降低的情况,能够在最短时间研发出针对变异株的疫苗。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玉龙表示,我国在优先保障新冠病毒疫苗国内需求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得到了国际各方的高度肯定。随着产能不断释放,产量不断扩大,将继续扩大对国外的援助与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