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多地部署2021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将为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与新挑战?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源泉。经济日报记者梳理2021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多地将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作为部署“十四五”时期及2021年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将为各地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新机遇与新挑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培育数字产业优势
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北京市提出,推广应用千兆固网、IPv6,新增5G基站6000个,建设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数字基础设施等;辽宁省提出,新建5G基站2.5万个,拓展应用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规模化数据中心;广东省提出,巩固数字产业发展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将直接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为很多企业的数字化应用研发提供条件。
“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带动关联产业链上下游,包括相关设备、移动终端等研发和生产,促进有效投资扩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字化转型研究室主任高婴劢建议,各地要积极制定投资计划,结合本地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考虑地方财政实际,明确“新基建”投资重点和次序。对于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数字基建”,包括能源互联网、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等,应由政府主导推进;对于涉及高新技术和专门领域的“数字基建”,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应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政府则重点做好营造环境和政策引导工作。
培植数字产业优势离不开关键技术支撑。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聚焦高端芯片、高端工业软件、智能终端等重要领域,强化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我国数字技术发展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规模与广阔的市场优势,但也要看到发展过程面临的诸多挑战。”高婴劢分析,一是高度依赖基于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二次开发和集成应用,缺乏对底层核心技术的主导权,关键领域基础技术、原创技术供给不足。二是数字技术对其他行业领域赋能、赋值的部分缺乏评价依据,对“软性”服务缺乏统一的成本度量方法和标准,数字技术融合应用服务产业化规模化较难。三是人才培养缺乏跨领域融合、产教融合等手段,面向新兴数字技术的体系化教育尚未建立,领军型、复合型和高技能人才紧缺。
对此,高婴劢建议各地要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命脉的数字产业,如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高端数控装备等,实施全国统筹和相对集中布局,结合地区优势推进产业链协同建设和供应链有效配置,避免各地全产业链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
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展数字经济重点在于加快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取得系列成效。但也应看到,路径不明晰、应用不广泛、基础不牢固、生态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各地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针对这些“痛点”的解决措施,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有所体现。江苏省提出,培育一批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上海市提出,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着力培育新生代互联网产业集群;四川省提出,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这些举措表明,各地正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持续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互联网研究室副主任宋颖昌表示,各地应制定数字化转型细化工作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差异化转型发展路线图,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指引。
盘和林认为,不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诉求不同,就制造业企业转型而言,如果能够建立一个普适性的工业互联网,那么企业转型或许会变得简单很多,这也正是各地提出“示范园区”“标杆工厂”的意义所在。
记者梳理发现,“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在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均被提及。如何加快企业“上云用云”步伐?宋颖昌建议,一方面要加快区域级、行业级等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打造相互嵌套、集成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新解决方案和一批高价值工业APP,通过消费券等形式引导中小企业加快重点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加快打造数字化转型发展高地。
引领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潜能充分释放。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经济短期内是平抑疫情风险的“压舱石”,中长期来看,能够推动以要素共融、资源共享、价值共创为核心的应用场景创新走向深入,引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增长极。
高婴劢分析,从消费看,数字技术对传统产品进行技术增值和内容增值,非接触式新型消费、定制化生产等多种消费场景持续创新,在进一步扩大和升级消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就业看,基于平台的“零工经济”正在重组经济社会运行的“细胞”,网络运营、创客工场、开源社区等围绕个人创业创新的场景应用不断涌现,造就了一批以网络客服、外卖骑手等为代表的新兴就业者,创造了自我就业、灵活用工、多点执业等就业新空间。
正是看好新模式新业态带来的红利,各地纷纷布局。浙江省提出,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推动健康、养老、育幼、文化等业态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上海市提出,加快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文旅场馆智慧化升级。
“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往往‘新旧交织、破立并存’,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管理政策难以适应线上线下融合的新特征,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高婴劢建议,引入“监管沙盒”机制,确保数字经济新业态领域的创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及交付机制风险可控。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经济等发展较快且存在较高风险点的领域探索设立“安全空间”,允许企业在许可范围内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