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3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高法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
加力打击“强行啃老”等不法行为
本报记者 李万祥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老年人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为老年人权益保障提供更多的行为指引和规则参考。其中,“以房养老”“强行啃老”引发纠纷等案件受关注。

最高法民一庭主审法官王丹表示,“以房养老”模式给“名下有房产、手中无现金”的老年人养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但从司法实践看,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用“以房养老”名义,欺骗老年人,以达到非法侵占老年人房产的目的。人民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中注重甄别,对不法行为加大打击力度,通过依法确认合同无效等方式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现阶段,除居家养老外,老年人在养老机构生活、居住,也是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典型案例中,因养老机构未能尽到相应的照管义务,法院判决其承担赔偿责任,也应引起养老机构重视。养老机构要加强管理,排除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的安全隐患,提升护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生活中,有的老年人受身体状况、行动能力所限,往往难以有效管理、处分自有财产,在此情况下,子女更不得以窃取、骗取、强行索取等方式侵犯父母的财产权益。

在典型案例周某诉龚某侵权责任纠纷案中,龚某华及其女儿龚某将龚某华92岁的母亲周某带至农村信用社某营业厅,对其账户进行挂失,取出存款24万元并存入龚某账户。上述柜台业务办理均由龚某操作,银行业务员需要周某拍照确认时,龚某将坐在轮椅上的周某推到柜台摄像头前拍照,再推回等候席,将材料让周某捺完印后再交给银行业务员。周某对上述情况并不知情。最后,法院认定二人上述行为侵害了周某的财产所有权,判决龚某返还周某24万元。

据最高法民一庭庭长郑学林介绍,最高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涉及老年人权益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工作。一方面,在民事审判特别是家事审判中,由过去的侧重财产权益保护转变为全面关注当事人身份利益、人格利益、安全利益和情感利益。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与民政、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动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保护老年人权益。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