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2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 马淑萍 提出:
切实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特别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在贯彻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大胆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总体上看,效果良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大幅增长,企业对融资的满意度也在提升。

现实地看,当前企业融资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多数城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改善较慢,政策性银行和担保撬动市场的作用较小,一些担保机构的风险容忍度比银行更低。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其中有多方面因素,但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着眼长远,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的有效办法。但目前,全国信用信息还没有完全实现共享,影响了进一步扩大融资服务对象范围的步伐。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有探索和实践。比如,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地方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了银企对接平台,利用税务、海关等方面的信息,更好提供信用融资,实施效果较好。各地可以借鉴这些成熟经验并且加大推广力度。

立足当前,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尤为重要。一是加强政策性金融和担保的作用,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做好融资“兜底”工作,撬动更多的融资机构为“目前尚不符合条件”但急需贷款的小微企业服务;二是支持中小银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优先向中小银行提供政策性担保融资,对中小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支持其上市提高融资能力;三是支持为中小实体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四是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改善治理结构;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需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可考虑进一步加强金融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建议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发企业债;严格依法处理对中小微企业拖欠款的行为,帮助企业维持资金正常运转,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融资成本。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