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视觉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2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牛·话牛
——《中国书画》杂志“三牛”精神主题绘画展作品选登

图1 《耕牛人家》 作者:杨晓阳

图2 《牛角挂书》 作者:范扬

图3 《孺子牛》 作者:于文江

图4 《花落一溪春水香》 作者:马硕山

图5 《辛丑大吉》 作者:蒋彦

图6 《万步清香》 作者:杨贵玉

图7 《牧归图》 作者:李连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我们即将迎来辛丑牛年。回望过去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让人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行各业的无数奉献者,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尤其是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人们,他们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令我们想到了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牛的形象。

自古以来,牛与劳动人民有着密切关系,农耕文明是中国人类文明的重要历史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而牛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与劳动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牛作为“六畜之首”,很早就进入到人类生活中。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时期牛就已经被驯服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至今,牛在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因为牛自身的品性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中国人自古以来爱牛、敬牛,牛文化已经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牛文化。在古埃及和古印度,牛是被神化了的形象,而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也视其为保护神。人们最早用图形的方式来描绘它,新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可以看到牛绘画的雏形。而到了青铜器时代,以图腾或动物崇拜为题材制作的青铜器皿中,以牛为主题的青铜器占有重要地位,像出现在殷墟晚期的牛尊,又名牺尊,是古代一种盛酒器,主要用于祭祀。用牛的图案制成的纹样成为青铜器上常见的纹饰,这些纹样线条简洁概括,既具有牛的形象特征又很抽象。用牛的形象做成青铜礼器祭祀,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可以看出牛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也包含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寄托。牛文化经过历史积淀,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直至近现代很多绘画大家都对牛情有独钟。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都喜爱画牛。李可染一生最爱画牛,他的画室取名为“师牛堂”,他以牛为题材创作了很多富有时代精神的国画作品。“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是李可染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题跋,他喜爱牛的形象,更喜欢牛的品性。李可染在艺术追求上刻苦进取,不断开拓,最终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正是牛的精神写照。

《风俗通义》记载:“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社会发展到今天,牛虽已不是“为用最大”,但百姓依然喜爱它。牛文化从诞生、传承到不断发展,不仅在绘画领域,在民俗、宗教、文学等其他领域,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与发展。目前,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传统的敬牛祭牛节日习俗。

辛丑牛年将至,由《中国书画》杂志组织了一批当代画家的“牛”主题作品,今天与读者见面,用绘画作品歌颂、赞美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耕耘者,同时表达画家们的新年新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强调,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精神缩影,它永远鼓舞勉励我们凝聚力量、开拓创新、坚毅前行。

文/宋建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