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林科技进步的基础和重要载体,是农业的芯片,处于农业生产的最上游。一粒小小的种子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科技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1年重点任务时,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种业发展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如何打好这场翻身仗?就相关话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1年重点工作之一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您认为重在解决种子的什么问题?具体该如何解决?
万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涉外资种子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销售总额的3%左右。农作物种子年进口量约占国内用种总量0.1%。总体上,我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控的。同时也要看到,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我们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还不够,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以及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玉米、大豆、个别蔬菜品种等竞争力还不强。这些问题不解决,很难适应今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要求。
解决好种子问题,关键要解决好资源保护利用、自主创新、做强企业、做优环境等方面问题。一要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这是种子的基础和源头。要加快资源普查和抢救性收集,推动资源登记和交流共享,强化规模化精准鉴定评价,创新开发利用机制,做到应保尽保、有序开发。二要强化自主创新。这是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的关键。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创制有突破性的种子,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重大品种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我国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如水稻、小麦,要加快优质专用品种选育,保持竞争力,大豆要加快高产高油高蛋白品种选育。三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做优。这是提升种业竞争力的根本,必须优先保障。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规模化商业化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扶持优势企业发展,加快提升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现代化水平,实现好品种和好种子的持续产出。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您认为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万建民:我认为,打好种业翻身仗,重在抓好种业创新,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主要从4个方面发力:
一要尽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着力破除瓶颈卡点,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
二要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特色作物和畜禽水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高产高效、绿色优质、节水节粮、宜机宜饲、专用特用新品种。
三要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做大产业主体。
四要强化育种遗传基础、分子育种技术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坚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
记者:您多年来推进的水稻育种工作,对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打赢我国种业翻身仗有什么作用?
万建民: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及杂交水稻等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种源100%自主,但在种质资源挖掘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应用以及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推广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距离。我在过去近40年里,一直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工作,主要针对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利用的育性差、结实率低、植株偏高等问题,和生产上条纹叶枯病及水稻褐飞虱虫害,从资源的广泛筛选入手,发掘新基因,开发分子标记,开展分子育种,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进展,克隆水稻重要新基因50多个,培育新品种20多个,其中4个品种被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协优107在云南省永胜县亩产达1287公斤。
近年来,我们在不断提升产量潜力的同时,也特别关注营养健康,并设计开发出高营养大米。我们最近育成的优质软米新品种宁香粳9号,米质优、适口性好、香味浓郁,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获得优质粳稻金奖;育成的新型低谷蛋白水稻品种W088,其米饭不仅可吸收蛋白显著降低,且食用后升糖指数低,特别适合有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人群。应该说我们的工作对于促进实现水稻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阶段,要持续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资源,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掌握发展主动权,为守住守好农业这个战略后院筑牢种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