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历久弥新,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近年来,福建省以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会议会址为核心,构建起古田会议会址、红四军前委机关政治部旧址、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旧址、中共闽西“一大”旧址蛟洋文昌阁、闽西特委机关旧址苏家坡树槐堂及红四军司令部旧址的古田会议旧址群,成为当地传承革命精神的红色基地。
强军之路从这里启航
一座毛泽东汉白玉塑像巍然屹立在古田镇毛泽东纪念园中。他昂首挺立,目视前方,左手拿着一顶圆舌帽,右手挥手致意。
“这座汉白玉塑像高7.1米,寓意着7月1日党的生日;加上3米高的基座,总高为10.1米,加上这里宽1.949米的第一平台,象征着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古田会议纪念馆讲解员何秋英讲解道。
92年前古田会议顺利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实现了人民军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记者在纪念园中看到,一群刚入伍的新兵排列整齐,站立在毛泽东塑像面前举行瞻仰仪式。“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是时代强军主题。我们新兵下连的第一站就是来古田向毛主席塑像敬献花篮,接着就是重走红军路。新兵的第一餐就是‘红军饭’,第一堂课就是‘古田会议永放光芒’,第一个课堂就是古田会议会址。通过三个‘第一’,把新兵‘第一个扣子’扣好。”武警龙岩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王峰剑介绍说。
今天,新战士下连第一课来到古田,这既是对灵魂的洗礼,也是对精神的升华,更是对红色基因和老区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让革命精神的火种代代相传。
“通过在古田会议旧址群的参观和学习,深刻感受到前辈们在那段艰难岁月里的战斗情景,怀抱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敬意,我们将学习革命先辈追求真理的精神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武警龙岩支队战士王浩然说。
一盏煤油灯见证军队转型
接到中央“九月来信”的毛泽东重新担任前委书记,离开苏家坡村入住古田镇八甲村松荫堂。在这座集古代南方建筑和客家建筑特色于一体的房屋里,毛泽东起草了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1929年12月26日,正当毛泽东凝神静思地起草《古田会议决议》时,煤油灯的火苗“噗噗”地跳动着,这是油灯即将燃烧殆尽的征兆。毛泽东便请前委派来协助他工作的宋裕和找来一把松枝和竹篾扎成火把替代油灯,继续写作。
不知过了多久,正在打盹的宋裕和突然闻到了一股烟焦味,他连忙起身查看,原来是火星溅到了毛泽东的军棉衣上,烧了一个小窟窿,冒着一缕缕的烟,可是毛泽东毫无察觉。宋裕和看到后,忙不迭地拍打起来,倒把毛泽东吓了一跳。火星熄灭后,毛泽东又埋头伏案赶写。连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这样的不眠之夜,毛泽东终于起草完成了2万余字的决议案,为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区的冬夜是非常寒冷的,贺子珍就在毛泽东卧室里用废旧的饭锅生起一盆炭火取暖。一盆炭火和一盏如豆的煤油灯,陪伴毛泽东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古田会议纪念馆讲解员何秋英说。昏暗的毛泽东卧室里,只有一张简单的木床,一张紧靠窗沿的木桌和一把木椅。透过时间的齿轮,仿佛能看见昔日的毛泽东正披着外套伏案写作,不远处燃烧的木炭“啪啪”作响。
一桩桩小事,勾勒出红军心系革命、心系未来的伟大形象;一张张草稿、一封封书信,散发着将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打着旧军队胎记的队伍改造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思想光芒。
革命教育从娃娃抓起
“地主阶级有手,我们也有手,但是手跟手不一样,地主阶级的手是不劳动的手,是剥削阶级的手,而我们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的手,是劳动的手,是被剥削的手,只有用我们这双手推翻旧世界,争取革命成功,将来才会有好日子。”1929年,毛泽东在苏家坡教孩子们认识“手”这个字时,对学生这样讲道。
一幢普普通通的民房,一正两横,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外面是黑瓦白墙,与其他建筑相比,更显内敛。
在这里,毛泽东提议创办了苏家坡村的第一所平民小学。他说:“我们大家都可以去给孩子们上课,识字的教不识字的,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这样全村的人都可以学习文化。”
走进树槐堂,仿佛还能看到毛泽东站在讲台前,慷慨激昂地为求知心切的孩童们讲述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汉字:“一撇一捺即为人,人有穷人、富人,人类不平等……穷人要团结起来,打倒共同的敌人。”
“树槐堂不仅是当时闽西特委机关的驻扎地,还是苏家坡村平民小学。”古田会议纪念馆讲解员何秋英介绍道。“这所平民小学不仅白天教孩子们念书,晚上还教成年的贫苦农民识字。贺子珍、曾志以及作为闽西特委的邓子恢、蔡协民等人也经常前来讲课,宣传革命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