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地方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1年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成都为产业融合植入创新基因
一城多园打造创新高地
本报记者 刘 畅
图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角。 (资料图片)

最近,成都科研院所的“朋友圈”又扩大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成都分院落户金牛区。这是该院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地区设立分院,旨在为四川成都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预计到2025年,该院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

对成都而言,2025年是值得期待的时间节点。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力争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建设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成都持续强化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代表的基础科研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以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为代表的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以“双创”第四城为代表的创新氛围,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聚创新资源,推动成果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加强基础科研攻关

“我们是2017年搬迁到兴隆湖边来办公的,见证了这块区域从‘黄土高坡’到科技高地的蝶变。”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吕岚春所说的兴隆湖区域,是西部(成都)科学城的一部分。该科学城规划面积99.4平方公里,环兴隆湖片区重点发展的是基础科研、互联网大数据、生物科技等高端产业。

聚集在兴隆湖畔的还有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北航成都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他们为成都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

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为例,吕岚春说:“研究院在品牌和平台建设、重大科研攻关以及成果转化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比如,和天府新区等共建了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在成都市科技局指导下成立成都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些研发平台的创建为相关产业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和大唐集团亭子口公司、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联合打造的“5G智慧电厂”项目受到业界高度关注。近年来,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共孵化了13家企业,其中有7家落户西部(成都)科学城。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深化,西部(成都)科学城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2020年4月14日,四川省科技厅、重庆市科技局签署协议,明确提出川渝两地将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依托西部科学城共同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构建成渝协同创新共同体。“一城”指西部科学城,“多园”指两地的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和省级新区等创新资源集聚载体。

据介绍,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已累计签约项目365个,总投资超2700亿元。聚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究基地集群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33个。共有80余家数字经济重点企业、166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这里。

打通产学研创新通道

1月13日上午,作为在轨道交通领域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的高校,西南交大联合中车公司、中国中铁等单位协同攻关研发设计、自主制造的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正式启用,设计时速620千米,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从样车、试验线再到实现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这条路上大步迈进,干劲十足。”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世春说,得益于西南交大从制度层面明确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将职务科技成果从“纯粹国有”变成“国家和个人混合所有”,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

据统计,西南交通大学已有233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成立了20余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入股总值超过1.3亿元,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

先行先试,创新基因推动着成都快步向前。从《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到“科技成果转化10条”再到“知识产权10条”,成都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全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通过建设“环川大知识城”“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等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承接区,成都引导多方投入近10亿元,培育创新团队480个,新增高校成果转化项目790个。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要求将“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8个区域进行推广。这项来自成都的经验已走向全国。

培育“双创”发展生态

采访中,有两个细节让记者记忆犹新。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位于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A区10号楼。公司副总经理汤琦说,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会事业管理局在这里的8号楼办公,经常看到他们楼内的灯到很晚才会关闭。吕岚春说,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立的手续,都是天府新区的工作人员专程协助办理并送上门来的,根本不需要自己去跑。

近年来,为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成都不遗余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多部门联动为企业提供贴身、贴心的服务。得益于此,创新氛围在成都越发浓厚,创新主体活力被进一步激发。2020年,成都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0家,在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研发平台数量、技术市场交易额等关键指标上,成都已超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

成都市提出,到2035年,创新型城市建设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未来,成都将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育壮大高知识高技能人才队伍,着力构建成渝协同创新示范区,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前瞻布局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着力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