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1年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种”精神代代相传
本报记者 康琼艳

“他读书非常勤奋用功,领悟能力突出,他当老师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诲人不倦。”1月16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李晓莉。一头干练的中发,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说到李大钊,眼神里满是崇敬。她便是李大钊的次女李炎华的孙女。

仔细翻看李大钊的生平,你会发现,读书这件事在李大钊的生命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在38岁的人生经历中,李大钊前前后后一共上了20年学,教了10年书。他在《狱中自述》中说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

近几年来,李晓莉陆陆续续看了一些关于李大钊的研究资料。“外曾祖父牺牲的时候,我的祖母只有8岁。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家里的长辈并不经常提及外曾祖父的故事,不觉得外曾祖父的光荣事迹是一种特殊的光环。外曾祖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更多的是通过别人的研究和口述寻找答案。”

“学校造人才为改造社会,读书为做事不是为做官”——这是1920年春,李大钊在他筹办的大黑坨小学开学时书写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诠释了李大钊崇高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传承着发展教育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

18年后,在李大钊的影响下,19岁的李炎华来到这所父亲亲手创建的学校,做起了小学老师。李晓莉告诉记者:“祖母在家乡小学任教期间,一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一边教孩子和村民唱歌宣传抗日。”在这里,李炎华一直工作了近10年。

在父亲的精神指引下,李大钊的幼子李欣华同样选择了教书育人。1954年,李欣华放弃了在机关单位的工作机会,主动要求到门头沟矿区任教,直到1989年逝世。而在七十年前,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也是在门头沟矿区开展了大量工人运动的调查。

1918年夏,李大钊回到家乡度暑假。亲戚问他:“你在北京倒是干啥呀?”李大钊笑着说:“点种。”亲戚感到奇怪,又问:“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要点什么种?”李大钊说:“我点的是不一样的种。”这样一番意味深长而又不失幽默的对白,直到多年以后,大家才明白:原来李大钊点的是革命的种,是共产主义的种。

1984年李大钊的外孙李军服从上级组织调配从中国矿业学院到四川参与筹建成都煤炭管理干部学院。“他做起事来既有原则又讲艺术,既有思路又真抓实干,有一股老一代的拼劲。”然而,繁重的工作让李军积劳成疾,56岁英年早逝。

今天,李大钊点下的种子,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当年,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微芒,为了“青春中华”的理想,他不惜“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为无数青年人树立了永久的丰碑。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