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月14日讯(记者熊丽)2020年1月1日起,《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作为全球首部国家层面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门行政法规,《条例》实施一年来效果如何?在1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介绍了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的有关情况。张军扩说,“总的来看,《条例》贯彻实施开局良好、取得明显成效,我国营商环境正在加速优化”。
据介绍,31个省(区、市)均制定出台了贯彻实施《条例》的具体政策措施,其中近20个省(区、市)已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累计修订废止不符合《条例》规定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约1000件。
张军扩表示,从评估情况看,《条例》贯彻实施总体进展良好。评估组将各条目落实情况划分为全面落实、较好落实、基本落实、有些进展和没有落实五档,“基本落实”及以上的占90.7%。
张军扩表示,从《条例》实施一年来的主要成效看,一是为抗击疫情和促进复工复产、复市复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进一步保护和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培育了国际竞争新优势,各地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四是促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和更多行政资源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和提供服务。企业普遍认为,“放出了活力、管出了公平、服出了效率”。
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新设企业589.8万户,同比增长7.7%,疫情期间不降反增。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大环境下,我国市场主体实现逆势增长并保持活跃度,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评估情况看,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满意度总体处于高位。”张军扩表示。据介绍,调查问卷列出的21个《条例》条目中,有20个条目的平均得分在4分以上(满分5分)。企业普遍反映,对于政务服务便利化改革的感受最为明显,无论是在政务大厅还是网上政务平台办事,“是否能办、如何办理、多久办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正逐步成为常态。
“相对来讲,比较靠后的事项有招投标、中介服务规范化、融资便利化等,这些事项涉及的部门比较多,解决起来需要久久为功,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努力。”张军扩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表示,相关部门在本领域开展的专项改革效果显著,企业反映效果非常好。比如,市场监管总局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减到4天;税务总局牵头开展纳税便利化改革,企业纳税基本上可以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海关总署大力推进“单一窗口”建设,企业通关非常便利;住建部牵头开展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使工程建设审批从过去需要200多天降到了120天以内。
张军扩表示,更好地落实《条例》还需要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特别是要把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和提升法治化水平作为重点,不断完善统筹机制,增强监管能力,提升信息共享水平,进一步推动《条例》全面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