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从开局之年的宏观政策来看,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时代的要求。保持货币政策基本稳定有利于巩固我国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率先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也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稳健的基调下,货币政策也要精准施策。不仅要考虑疫情的因素,也要考虑物价、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和区域发展等因素,避免形成资产泡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社会各界对金融的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不仅仅是“晴雨表”,同时也应成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助力器”。金融本身并不创造价值,而是在服务实体经济当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
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一方面要打造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经济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监管要发挥重要作用,制定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和路径。同时,要改变监管方式,由机构监管尽快转变为行为监管和产品监管,避免层层嵌套和自我循环,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快速注入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金融机构功能定位。健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大中小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做好各自功能定位内的服务工作。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占用了过多的金融资源,容易催生泡沫。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既要考虑到我国的城镇化因素,也要考虑到在近期监管机构对房地产贷款划定上限后,如何严格控制金融机构其他渠道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如中长期消费贷款、经营贷款等问题。此外,要大力发展住房租赁业务。银行对保障性租赁住房要加大支持力度,在服务方式、服务品种和服务效率上应进一步提升。对商业性的租赁住房,也要防止住房租赁公司囤积居奇、抬高租赁成本,从而促进住房租赁业务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 陈果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