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广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北宜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湖北宜昌市聚焦发展提质、动能提档、环境提优,推进产业转型,做实项目支撑,推动效能升级,奋力推动宜昌疫后重振,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提质 推进产业转型

作为枝江姚家港化工园区率先建成投产的化工企业,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产能扩大7倍,产品种类翻了3倍,销售范围从宜昌覆盖到长江流域,已成为全省较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7年开始,宜昌对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实行“关改搬转治绿”,目前已完成106家,28家正在搬迁。同时,加快建设枝江、宜都两个高标准专业化工园区,21个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23.57亿元,今年双双跻身国家绿色工业园区。

纵深推进“工业技改三年行动”,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1.6%。累计完成投资1894.93亿元,总量位居湖北省前列。通过技改,生物医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0.5%、16.5%、16.9%、18.2%。

随着“惠游湖北”政策红利不断释放,1月至11月,宜昌市旅游接待人数达5474万人次,旅游收入400余亿元;随着宜昌港口型物流枢纽城市加快建设,全市货运量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97家,第三产业加快提质。

宜昌市还着力厚植创新优势。组织申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高新区、西陵区被确定为湖北省双创示范基地,高新区被省推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候选单位。

动能提档 做实项目支撑

12月3日,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宜昌人福白洋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正酣。采用多功能模块化设计,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原料药一号车间已成功封顶。

今年,宜昌市全力以赴促进项目建设,坚持“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建成。已举办全市性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9次,1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月至11月,全市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449个,计划总投资1448.71亿元。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郑万高铁联络线、江南翻坝铁路、江南翻坝油气管道、当远铁路、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湖北航空学院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实事求是谋项目。依托湖北省投资项目“三库”管理平台,凝聚各地各部门的力量,按照可审批、可申报、可开工、可持续原则,海阔天空谋划项目。建立“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库,谋划投资亿元以上项目6602个,总投资7.26万亿元。实施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储备重大项目1127个,总投资7270亿元。

凝聚合力争项目。截至目前,宜昌市争取中央预算投资项目321个,到位资金30.01亿元。再获企业债券“直通车”奖励政策,获批企业债9只89.19亿元。争取政府专线债61.1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6.26亿元。152家企业获中央财政贴息专项贷款215笔,共计60.53亿元。272家企业纳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名单,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126笔共2.2亿元。

环境提优 推动效能升级

今年,宜昌市着力打造“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升级版,服务平台覆盖1427家工业企业、1637家服务业企业、445家农业企业,累计收集企业诉求2006件,办结率达98.7%,切实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同时,搭建应对疫情金融应急服务中心,累计帮助企业新增授信、放款分别达到1206.88亿元、767.77亿元,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被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为全国信用创新试点平台;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前三季度累计为全市水电气用户争取电费降价红利1.99亿元,天然气降价红利5440万元,用水降价红利588万元。

此外,宜昌市扎实优化政务环境。推进多评、多审、多验、多证、多规、多管等“六多合一”改革,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标准地”出让等改革,73项高频办理事项实行“容缺审批”,不动产抵押审批提速6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8.6%,减时限比例达60%以上,最多跑一次事项达98%。

助力优化信用环境。加强政务诚信监管,政府失信事件整改全部完成;建立失信修复机制,累计为350余家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创新推进“信易贷”,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上线8个信贷产品,累计放款1.50万人(户)次、78.57亿元。宜昌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考核排名全省前茅,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4。

三峡枢纽白洋港一角。总投资2.6亿元的白洋港疏港铁路正在加紧建设

广汽传祺总装车间玻璃涂胶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

位于宜昌点军区的智慧城市物联网(东土科技工业互联网)产业园

热火朝天的三峡机场T2航站楼和国际航站楼建设现场

从湖北宜昌中心城区出发,沿三峡高速行驶约30公里,便到达鄂西、渝东国际门户机场——宜昌三峡机场。打开项目方案设计图,这座即将崛起的航站楼,宛如凤凰展翅,腾势欲飞。

2018年3月,三峡机场改扩建飞行区及空管工程开工,2019年11月,三峡机场T2航站楼工程开工。三峡机场改扩建工程总投资约21.75亿元,具体包括飞行区工程、空管工程、航站区及站前立体交通配套工程,建成后将达到4E级国际机场标准,航站楼从现有的1.48万平方米扩展到约7.4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500万至800万人次保障需求。3年过去,各参建方正奋力冲刺2021年主体竣工的目标。

宜昌三峡机场作为三峡工程重要配套项目,是服务鄂西渝东地区对外发展的重要航空口岸。这里,即将成为三峡门户宜昌飞向未来的新起点。

工程建设全面铺开

按照计划,4.19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1.67万平方米的国际航站楼2020年前将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1年4月钢结构施工完成,9月30日主体竣工。

航站楼门口,配套高架桥工程桩基已完成80%,即将进入桥梁施工;站前广场及绿化工程、边检和海关设施设备项目正在进行相关设计,将于2021年4月进场施工。

最早施工的6.2万平方米停机坪已于2019年12月投入使用,停机位由11个增加至21个,有效提升了2020年春运运力保障水平。

跑道延至3200米、平滑延至3200米,新建2条垂直联络道,2条快速出口滑行道均已完成,飞行区场道及助航灯光工程即将验收;全向信标台、气象综合楼、气象雷达塔等空管工程已完成项目土建施工的95%,设备已全部到货,向2021年主体竣工目标发起全面冲刺。

建绿色智慧机场

12月14日11时许,随着宜昌三峡机场廊桥岸电系统成功通电,在此停靠待飞的东海航空DZ6347航班率先用上绿色清洁能源。三峡绿色空港示范项目由此正式启用。

近年来,三峡机场承担的起降任务逐年增加,从2018年起降停靠飞机7.65万架次,增长到2019年的8.62万架次,停靠待飞期间使用燃油的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长江三峡区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积极落实长江大保护相关工作,今年5月,三峡机场与国家电网宜昌供电公司签订能源互联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同打造三峡坝区“绿色空港电能替代示范项目”。

通过廊桥岸电系统,靠港飞机停靠待飞期间由地面廊桥直供电代替传统航油发电。仅此一项,三峡机场每年可减少航油消耗2000多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6400余吨,直接用能成本降低三分之二以上,同时还有效减少噪声及震动,提升旅客乘机舒适度。

三峡机场还将建设多能互补中心、电动汽车专属服务区等后续项目,努力将三峡机场打造成全国支线机场绿色发展的标杆。

除了绿色,还要智慧。在三峡机场改扩建项目规划中,智慧机场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除了刷脸登机、行李自助托运,还可以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带动三峡临空经济区建设

11月18日上午,一架空客A320-200飞机进入贝迪克凌云(宜昌)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机库拆解,标志着凌云民航在定检、喷涂等业务基础上,进军飞机拆解与航材销售,实现了业务领域版图的进一步拓展。

落户三峡临空经济区后,随着业务量日趋饱和,贝迪克凌云(宜昌)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再次投资1.8亿元,建设民航飞机客改货基地项目。

近年来,宜昌市以三峡机场为载体,积极发展临空经济。2017年正式批复的《三峡临空经济区总体方案》,明确将三峡临空经济区作为宜昌市加快建设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平台,推进三峡机场向干线机场升级,促进立体化交通体系和多式联运建设,推动通用航空产业、临空现代服务业、临空制造业和其他临空配套产业向区内聚集。

三峡临空经济区规划区范围以三峡机场为中心,沿交通线向外发散式拓展,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布局临空经济相关各类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商务园区等,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性临空产业示范基地、港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智慧航空新城。

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项目开工,不仅带动了三峡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加速建设,卓尔·宜昌航空社区项目、航空大酒店等项目也正相继开工,形成了集飞机维修、改装、喷涂为一体,航空培训、通航旅游、公务飞行、医疗急救为基础,会展中心、研发中心、航空小镇为配套的多产业集群,行业集群效应凸显。

(数据来源:湖北宜昌市委宣传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