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流失文物铺就“回家”路
本报记者 张 雪

近日,古老的圆明园迎来了一件不普通的文物——马首铜像。1860年在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火中流失后,经过100多年辗转,这件文物终于回到了它原本的家。

无独有偶,不久前,国家文物局宣布,克服各种不利影响,历时10个月,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成功追索回国。流失英国的68件走私文物经鉴定,暂定二级文物3组13件、三级文物30件、一般文物25件,质地包括瓷器、陶器、石器、铜器等,时间跨度从春秋战国到清代。

这些珍贵文物的回归,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故事。马首铜像为清代圆明园长春园西洋楼建筑群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中,午马喷泉的主要构件。它由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清乾隆年间由宫廷匠师精工制作,融合东西方艺术风格。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惨遭劫掠并遭焚毁,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流失海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圆明园兽首在内的我国流失文物陆续现身海外,国际拍卖企业屡屡高价卖出从中渔利,国人强烈愤慨谴责,国际舆论广泛关注,文物回归面临重重障碍。我国始终以坚定的决心推进文物回归。2007年,国家文物局获悉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拍卖,斡旋推动回归,何鸿燊先生慨然出资购入。2019年,何鸿燊先生将马首铜像捐赠国家。2020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马首铜像划拨给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展示,为马首铜像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圆满句号。

在“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动情地说,马首回归之路,诠释着“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树立了新时代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成功范例。

有统计显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海外,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模式。同时,国家文物局还上线了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为追缴被盗文物及海外流失文物依法追索提供依据。在过去的5年中,就有1200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家”……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流失文物追索不仅牵涉极其复杂的法律难题,还往往涉及民族情感和国际关系,是需要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系统工程,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这些年,我国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流失文物追索能力,致力于文物返还领域国际规则改革与完善事业,推动国际规则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演进。比如,我国积极推动了《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1995年公约”)的推广、改革与完善,并与23个国家就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签署双边协议,建立彰显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机制。如今,“非法流失文物应返还原属国”“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等理念已成为国际共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流失文物踏上回家之路。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