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济宁市出台《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开放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显示,认真落实山东省建设制造强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部署,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抢抓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建设制造强市目标,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做强大企业、落地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培育大集群,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实现济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重大工程“牛鼻子”,强力推进,优化发展“十强”产业,先后建成煤化工、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光电产业等多个国家产业基地,打造了一批龙头引领、配套完善、链条延伸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兖州煤业、如意集团、华勤集团、太阳纸业、山推股份、鲁抗医药等一批骨干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成为推动济宁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工程机械。依托山推股份、小松山推、小松山东、济宁重汽等领军企业,带动周边地区近800家企业配套协作,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形成了整机、发动机、变速器、液压件、行走系统、电器线束等完整产业链,产品本地配套率接近60%,产业总规模位居全国工程机械基地前列。山推股份跻身全球建设机械制造商50强。2019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06亿元。
——医药产业。以鲁抗医药、辰欣药业两家A股主板上市企业为龙头,济宁现有医药企业70多家,涵盖生物医药、化学制药和中医药等领域,持有有效药品批准文号1060个,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国字号研发平台7个,鲁抗医药是中国四大抗生素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国内先进的半合抗三大母核完整生产链;辰欣药业位居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百强榜第28位;山东广育堂生产的二仙膏等3种产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全市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59亿元。
——高端化工。济宁拥有7家省级化工园区,135家规上化工企业,形成了以煤化工为主导,橡胶制品、盐化工、新材料等融合发展的多元化工产业体系,建有鲁南煤化工研究院、国家水煤浆气化研究中心等多个高层次研发机构,山东益大年产针状焦8万吨、产量居全国前列,荣信集团煤焦油加氢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勤集团与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共建亚太地区橡胶轮胎研发创新中心。2019年全市高端化工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61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形成了太阳能、智能电网、生物质能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发展体系,围绕打造氢能源全产业链布局建设了一批制氢、储运、应用项目,新能源骨干企业达到83家。新材料产业形成了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余家。如意集团成功收购美国莱卡集团,利用莱卡技术对国内氨纶生产线提质改造,带动我国化纤行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2019年全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09亿元。
——新一代信息技术。济宁是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省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华为、中软国际等IT大鳄集群式落户,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等10家国家信息产业服务平台在济宁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了海富电子、晶导微电子等一批电子信息制造领军企业,抢先布局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5G应用等前沿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大数据和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2019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
——文化旅游。济宁是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了“文化胜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运河微山湖休闲游”三大系列14大主题33条线路产品,培育了习儒拜圣、红色文化、运河探访、工业科普、民俗文化工艺体验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梁山水浒文化节、微山湖荷花节等节庆活动实现了不同文旅业态的错时布局,研学游入选全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尼山圣境成为集修学启智、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全市每年接待游客接近1亿人次,2019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810亿元。
——现代高效农业。济宁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特色农产品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48种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绿源肉鸭、菱花味精等6家企业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济宁、邹城两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和金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兖州牛楼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典范,邹城食用菌、鱼台绿色稻米、微山渔湖产品形成了集群效应,益海嘉里、康师傅、今麦郎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济宁投资建厂。2019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6亿元。
为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济宁市出台专门意见和政策保障体系,建立了“链长制”“群链长”工作体系,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231”产业集群,努力培育形成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3个300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1个300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积极融入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产业集群的高地优势和平台效应已经凸显。
济宁市实行市级领导牵头,一链一策一专班,全链条式推进。装备制造、研学旅游、科技金融、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产业入选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和“雁阵形”产业集群。同时,坚持龙头引领、梯次培育,培植领军企业。实施“510”企业培育工程,从工业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重点上市后备企业、煤炭转型示范企业、现代服务业企业5大类企业中各优选10余家企业重点培育,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实施梯队培育工程,按照100亿元、8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的营收规模,分别筛选一批企业进行梯队培育,形成了梯次发展的集群企业“雁阵”。依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4家企业获国家相关部门第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2家企业入选省第三批瞪羚企业。同时,济宁市坚持项目为王、招大引强,聚力补链强链。系统梳理“十强”产业链条,编制产业招商地图,成立16个招商办公室,市外“一对一”跟踪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知名跨国公司、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精准招商;市内举办四新经济投资洽谈会、优势产业集群重点项目推介会等30多场招商活动,签约项目70个、总投资280.5亿元,济宁智能终端产业集群项目、煤系针状焦品质提升技术项目等一大批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落地实施。今年前三季度“十强”产业到位内资486.7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目标的115.9%,签约落地500强项目34个。
济宁市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保障。15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设立了40个产业研究所,成立了19家园区开发公司和16家招商公司,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咨询、科技中介、项目孵化、产业化培训、资本管理等一体化综合性创新服务。成立济宁人才发展集团,出台“人才新政”20条,深入实施“优才计划”“青鸟计划”,引进重点紧缺人才1837人。2019年以来,新增院士工作站18家,全职引进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4名,全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省级以上平台达到511家。
(数据来源: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济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