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鹤梁在水下博物馆“重生”
本报记者 冉瑞成 吴陆牧 通讯员 吴燕利

重庆市涪陵区“同观石鱼·共庆丰收”首届白鹤梁文化节近日举办,它全面展示了“两江福地·神奇涪陵”的美丽山水和人文魅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推动白鹤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文旅融合发展,涪陵区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底蕴,着力保护与传承白鹤梁题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梁上记录了1200年间的枯水水文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作为重庆的一张亮丽名片,白鹤梁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珍贵文化遗产

进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经济日报记者下行至深达40米的长江底,去探访水下博物馆题刻原貌。顺着幽静的廊道前行,从右侧的玻璃窗向内看,可以清晰地看见各式各样的题刻,有石鱼、白鹤、诗句等,石缝内不时还会游出一条小鱼,一幅动静结合、生动和谐的生态水文图呈现眼前。

白鹤梁是长江涪陵段江心的一道平行于江流的天然石梁,作为当地长江河床的一部分,石梁伴随着水位涨落而有规律地露出江面。千余年来,当地人利用这个特征,以石刻形态将水位观测数据固化,并不断赋予其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白鹤梁题刻”,建构起一个全世界罕见的以水文观测记录为核心的季节性活动场所。

白鹤梁题刻是亚洲大河干流现存年代较早、延续时间最长、相关信息最为丰富的枯水水文题刻群,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水文遗产,其以江心石梁为载体、以石鱼雕刻为水位基准点、以石刻文字记录水位变化的记录方式,是当地人们基于对长江上游水文条件的长期观察并利用涪陵段独特的河床构造和其他自然地理条件的创造。

“石鱼出水兆丰年。”这是流传于涪陵的古谚语。早年间古人为记录水位位置,在白鹤梁的石梁上刻画石鱼,作为衡量枯水程度的标尺。石鱼常年淹没于水中,只有冬春季节枯水期才露出水面,石鱼出水则意味着枯水周期过去,丰收年景将至。

“白鹤梁题刻是中国古代名胜传统与地域性民俗传统的独特代表,相关题刻所记载的内容为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留下了独特的地方性记录,堪称‘石刻档案宝库’。”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副馆长杨邦德说,白鹤梁题刻现存文字题刻170余则,总计12000余字,时间跨度自公元763年至1963年,记录了1200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共刻有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另有165段历代刻文,保留了大量反映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信息,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杨邦德告诉记者:“这些记录在今天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城市建设、河道运输、防洪抗汛、城乡供水,都在使用这些数据。”同时,作为中国长江流域现存面积最大、文字最多的水文题刻群,白鹤梁水文遗产所保留的历史枯水信息,不仅对于长江上游的现代航运和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而且对于研究北半球的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也具有参考价值。

保护与见证

1992年,长江三峡工程批准建设,淹没区也涉及了涪陵白鹤梁题刻。为了让后人能够观赏这一文物,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修建被提上日程。在水下建设博物馆,这在世界上还未曾有过先例,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资金方面都困难重重。水下修建博物馆如何保证不漏水?如何让保护体内的水保持清澈以便观赏?这些问题一度难倒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设计者们。

博物馆的设计和论证持续了10年,最终,中国文物保护部门采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的“无压容器”方案,历时7年建设,最终建成了“世界首座水下博物馆”,成功实现了水下文物原址原貌科学保护,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遗产。

“无压容器”是整个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核心,这个方法克服了修建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在力学、结构和岩土力学、施工方面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个水下保护体为椭圆形平面的单跨拱形壳体结构,壳体结构覆盖白鹤梁题刻,容器内的水与容器外的长江水连通,内外水压刚好保持平衡,壳体还能保护题刻不受泥沙淤积和冲淘破坏,保护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壳体内沿白鹤梁体建一条参观廊道,由耐压金属和23个玻璃观察窗构成,游客可沿着参观廊道近距离观看白鹤梁上的题刻。

为了解决水中看清题刻的难题,馆方请来了我国各大院校以及水质研究所的专家,一同进行研讨,最终决定从补水量调节、灯光调节、人工干预三方面解决实质问题。

最初,无压容器内的缓压水都来自于长江,以此维持壳体内外部水压平衡,可是长江水含有大量泥沙和浮游物,导致水质混浊,于是,馆方以自来水冲水置换的方式,将长江水加以净化,再重新注入玻璃罩内,这样既达到了更换水源的目的又节约了淡水资源和资金成本。

同时,根据长江水位、流量、流速等实时变化,馆方及时增减保护体内的补水量,进一步提升水净化能力。此外,针对水下微生物在暖光灯的照射下生长迅速的问题,馆方将长波灯光更换为冷白光,从根本上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如今,白鹤梁博物馆已经开馆11年了,见证了白鹤梁的生命延续,也见证了长江流域的发展保护历程。经过专家们10余年的思考与研究,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已经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水下遗产保护与利用之路,其原址原貌水下遗产保护不仅是世界大河文明传承保护的经典案例,让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可能,更为同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技术和中国经验。

传承与创新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一个优秀范例。”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考察涪陵时说,人文底蕴是一个地方最深厚的内涵和最鲜明的底色,白鹤梁集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要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将其打造成为长江历史文化的绚丽名片。

“当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以申遗为抓手,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杨邦德称,作为中国2021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5个备选项目之一,白鹤梁已经做好十足的准备迎接这个挑战。

据了解,目前白鹤梁已相继完成了申遗文本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实施,出台了保护管理办法,接下来将继续围绕白鹤梁题刻文献整理研究、旅游资源开发、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工作,营造浓厚的申遗氛围,力争白鹤梁申遗早日获得成功。

自2018年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以来,涪陵已连续举办3届“石鱼出水兆丰年”白鹤梁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发挥时代价值。在今年的“同观石鱼·共庆丰收”首届白鹤梁文化节上,举办了“鹤舞盛世”开幕式暨专题文艺演出、“白鹤时鸣”学术研讨活动、“鹤立涪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鱼庆丰年”新民俗体验游等活动。

据介绍,白鹤梁题刻的文化周边开发正推动开展,《白鹤梁题刻研究丛书》系列专著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选题并陆续出版。同时,博物馆还将策划推出一批以白鹤梁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展现题刻背后的传奇故事,提升题刻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重庆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文旅委将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加大以白鹤梁题刻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开发,激发文化遗产活力。同时,推动研发一批以白鹤梁题刻为代表的水文遗产文物预防性保护关键技术和检测技术系统装备,提升文物保护质量和效率。

今年7月,中国水文博物馆确定选址涪陵,将与白鹤梁题刻形成新的水文遗产保护展示体系。涪陵区委书记周少政表示:“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白鹤梁题刻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利用,加快申遗步伐,推进涪陵文旅融合发展,努力把白鹤梁题刻打造成长江一张亮丽的历史文化名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