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园区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滇中新区:
产城融合 宜居宜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曹 松
位于滇中新区的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车间。 曹 松摄(中经视觉)

云南滇中新区成立以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打基础、强配套、抓招商、育产业,做好主导产业“加法”、新兴产业“乘法”、传统产业“减法”,基本构建起以五大高端制造业和三大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云南滇中新区位于昆明市主城区东西两侧,初期规划范围包括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部分区域,面积约482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发展条件最优、经济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

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15个国家级新区,滇中新区成立5年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从一张白纸绘蓝图,通过打基础、强配套、抓招商、育产业,基本构建起以五大高端制造业和三大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搭建起以安宁工业园、杨林经开区和空港经济区为依托的三大千亿级产业园区平台。

以园聚产——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到位于滇中新区杨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汽昆明生产基地,只见总装车间里忙碌而有序,BEIJING-EU5和BEIJING-EU7等新能源乘用车已在这里实现了量产。

“这款EU5主打网约车车型,目前已经在昆明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展示大厅内,北汽云南瑞丽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虎告诉记者。

2016年12月,北汽昆明新能源汽车项目启动建设落户滇中新区。北汽入滇,正是看中了云南地处西南、辐射南亚和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北汽昆明生产基地产品定位于新能源乘用车,主要面向网约车、出租车、公务车、驾培车及对私用户等市场。经过3年建设,项目顺利实现量产量销,今年5月实现量产1000台,填补了云南新能源乘用车制造的历史空白。“预计年底将实现产销不低于1万辆、产值20亿元。”张虎说。

从无到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滇中新区已经多点开花。一街之隔的东风云南汽车有限公司里,700辆城市智能渣土车在车场内整齐列队等待交付。“这款渣土车安装了电动防尘篷、电脑芯片防超载,提升了渣土车的品质,市场表现突出。”东风云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先华表示,落户滇中新区4年来,公司运营良好,2019年实现销量8012台,产值8.33亿,今年预计产销8500台,产值9.5亿元。

新区发展,产业是基础。5年来,新区加快构建龙头引领、产业聚集、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构建起汽车及高端装备、石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5大高端制造业集群,培育发展了高端商务和总部经济、商贸及现代物流、旅游和健康服务3大现代服务业集群。

在做好主导产业“加法”,新兴产业“乘法”的同时,滇中新区还做好传统产业“减法”,加大对昆钢、祥丰石化、华新水泥、云内动力、昆线电缆等传统工业企业技改扶持力度,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严禁新增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产能,加快存量落后产能淘汰步伐。

目前,滇中新区已引进世界500强企业6家,中国500强企业9家,国药集团、“三整车一中心”、中石油年产1300万吨炼油、中关村、京东方、先导新材料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新区。从2015年至2019年,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460.68亿元增长到882.43亿元,增长91.5%。

“新区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2016年至2019年,经济总量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由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日益突出。”滇中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夏生安说。

产城融合——

建设生态宜居国际新城

走进滇中新区小哨片区,哨关大道、嵩昆大道和空港大道纵横交错的路网下,25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已经建设完成。记者从地面进入地下,只见3米多高的管廊十分宽敞,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管线全部容纳于此,管廊内消防、给排水、通风、照明、监测等系统一应俱全。

“综合管廊是一种新型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消除通信电力等城市蜘蛛网,减少工程维修费用,确保各类管线稳定安全,节约城市用地,是保障城市绿色高效长久运行的地下‘生命线’。”云南滇中管廊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进峰说,按照低碳智慧、绿色发展理念,滇中新区共规划综合管廊152.97公里。

从地下转入地面,汽车行驶在宽敞的双向12车道的哨关大道上,滇中新区规划建设管理部高翔介绍:“这里未来是小哨国际生态科创新城。从2018年启动开发建设以来,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围绕生命科学、国际金融、文化创意3大产业核心,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开展国际化招标。”

秉承“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原则,小哨国际新城从总规、控规到概念性规划开始,便邀请了国内外顶尖的编制设计团队参与规划,以产城融合、低碳智慧、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高标准规划宜居宜业的城市未来。

作为国家级新区,滇中新区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建设山水林城和谐、生态宜居宜业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区。

在临空产业园,经过两年施工,新区的重要环境工程秧草凹污水厂尾水物化生态组合深度处理系统项目已经接近尾声。空港投资集团建管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孙晨飞介绍,该项目利用污水厂旁边的防洪渠和绿化带,因地制宜建设,采用生态处理方法,构建了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既完成了园区工业尾水的处理,又与城市公共绿地结合,打造了一个适合人居的滨水景观带。”

滇中新区强化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高质量编制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目前,新区正加快推动渝昆高铁、长水机场第二航站楼及综合交通枢纽、5G网络、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区发展要素配置。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适当超前谋划一批医疗、教育、智慧城市、分布式充电设施等项目建设,以不断提升区域生产生活品质。

放权赋能——

引领打造改革创新高地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滇中新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截至8月底,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同比增长15.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3.12亿元,降幅较1月至7月收窄1.5个百分点。“新区‘1年打基础、3年见成效,5年大跨越’的目标基本实现。但也要看到,新区的开发开放和建设发展与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差距,在管理体制机制、产业集聚度、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赵修春坦言。

如何持续推进新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云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今年8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滇中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8个方面22条支持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措施,并超前谋划、科学提出了新区今后5年至10年的发展目标。

围绕体制机制、科技引领、人才支撑等方面,《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创新举措和支持政策。其中,在管理体制创新方面,提出进一步明确滇中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计划单列管理,省级经济管理审批权限全部下放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出探索使用滇中科技创新券、滇中创业通票,为企业提供免费的研发、财务、法律、检验等第三方服务,对科技成果在滇中新区转化的出让方、受让方、转化服务机构给予补助等政策支持;在人才创新方面,提出建立人才服务工作站、创新完善机关事业单位绩效激励考核、编外人员实行独立薪酬制度体系等政策。

“《实施意见》全面放权赋能,支持力度前所未有。”云南滇中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吕永栋表示,滇中新区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