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崇信县:
废旧窑洞变成致富牛舍

本报讯 记者赵梅、通讯员赵富生报道:“不到3年时间,我就出栏9头牛,收入7万元。”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平头沟村80岁村民梁忠仁一边在窑洞喂牛,一边对记者说。

为节约土地资源,综合治理环境,2017年起,崇信县大力倡导利用废旧窑洞养牛,降低养殖成本,探索农旅融合。梁忠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窑洞改造成简易牛圈,养起了牛。“新建一座3头至5头规模的牛舍需4万元左右,而改造窑洞仅需1万元。”崇信县锦屏镇副镇长文涛说。

平头沟村废旧窑洞比较集中。“镇政府出资对窑洞改造维修,还配套修建了彩钢棚、围栏等养牛基础设施。”文涛说,“为调动群众养牛积极性,县里出台激励政策,贫困户养殖一头母牛政府补助2000元,非贫困户补助1000元。”

崇信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赟说,崇信县将传统风貌与现代科技衔接,甘肃牧研所建立了科研基地,研究制定窑洞养牛技术规范,实行分区管理、标准化饲养,及时对接服务,“脱贫牛”不愁销路。

为抵御市场风险,崇信县成立了红牛产业开发服务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加入、合作社组织、吸引大户、带动贫困户的形式和企投户繁、户养企销的机制,带动群众大力发展红牛养殖。“公司投牛,贫困户受益,解决了农户养殖资金短缺的问题。”平头沟红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关新华说。

崇信利用旧窑洞“念牛经”“发牛财”的群众不断增加,牛产业成为全县扶贫的首位产业。王志赟说,目前建成锦屏镇姚洼和平头沟、黄寨镇甘庄村等5个窑洞养牛示范点,带动982户贫困户养殖红牛3852头,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