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

本报北京12月3日讯 记者顾阳报道:“总的看,‘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多万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胜券在握。可以说,这是继土地改革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在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发生的又一次伟大而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堪称人类迁徙史和世界减贫史上的伟大壮举。”在国务院新闻办今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的一项专项扶贫工程,目的是通过“挪穷窝”“换穷业”,实现“拔穷根”,从根本上解决搬迁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2015年12月1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电视电话会议,由此拉开了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序幕。

“之所以把新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叫作脱贫攻坚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因为这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司长童章舜说,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约1000万人,要在5年内完成,规模之大、时间之紧前所未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实施如此规模、如此艰巨的伟大工程。

据悉,“十三五”期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投入各类资金约6000亿元,建成集中安置区约3.5万个;建成安置住房266万余套,总建筑面积2.1亿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80.6平方米;配套新建或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6100多所、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万多所、养老服务设施3400余个、文化活动场所4万余个,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已全部乔迁新居。

就业关系搬迁群众的长远生计,关系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关键所在。“目前,已有960多万人搬出来了,但搬出来只是搬迁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解决贫困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让搬迁群众有事可做,能够稳定实现脱贫,最后逐步走向致富。”国务院扶贫办规划财务司司长黄艳说,到2019年底,在960多万贫困人口中已有920万人实现了脱贫,剩下的40万人“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今年也已解决,目前正在履行退出程序。到年底,近千万贫困人口能够实现退出,将在新的家园迎来新生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莹表示,5年来,人社部与有关部门一起拓渠道、强政策、优服务,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力度,累计帮助358万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同时也实现了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下一步继续把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担当作为、持续发力,为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作出贡献。

安置社区治理是巩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成果的重要后续工作。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陈越良表示,针对安置社区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社区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搬迁群众在社区融入程度还有待提升等新挑战新问题,民政部门将通过指导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养老托幼助残等服务举措,及时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赵辰昕表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有效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促进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的巨大优势,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随着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陆续完成,工作重心已经开始逐步转移到后续扶持。”赵辰昕表示,“十四五”时期,将按照中央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坚持分区分类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继续加大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帮扶力度,提升完善安置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促进社会融入,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