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虽然成本低,可以获得一定的再生资源,但终究是环境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还经常以水、大气和土壤为媒介污染环境。在补充低价原料的同时,进口固体废物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小压力。
继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禁止固体废物进口的公告后,近日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邱启文再次明确,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
从定义上来看,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丧失原有的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也因此,进口固体废物俗称“洋垃圾”。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既然是垃圾,我国为何还要进口?
这得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工商业快速发展,为了缓解原料不足,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依据《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规定,我国目前进口较多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塑料、废纸、有色金属、废钢铁、废五金、冶炼渣、废纺织原料、废船舶等。
进口固体废物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可以获得大量再生资源。以2015年为例,通过进口固体废物,我国可获得再生纸约2335万吨,再生塑料约749万吨,钢铁约482万吨,再生铝约166万吨,再生铜约167万吨。折算下来,在源头上可以节约原木2102万吨,石油1498万吨至2247万吨,铁矿石820万吨,铝土矿789万吨,铜精矿833万吨。这不仅缓解了工业发展材料不足的矛盾,也降低了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
但是,固体废物终究是环境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还经常以水、大气和土壤为媒介污染环境。在补充低价原料的同时,进口固体废物也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压力。
早在2017年4月份,中央深改组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简称《方案》),国务院办公厅于同年7月份正式印发。此后,相关主管部门也多次发文要求严禁洋垃圾入境,打击洋垃圾走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对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新污染物治理等提出明确要求。
邱启文表示,《方案》实施3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方案》细化的50项重点任务,均已按计划完成或持续推进,2020年底前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胜利在望。新修订的固废法明确规定:国家逐步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今年生态环境部已按计划办理了13批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全年审批工作已结束。
从数据来看,我国固体废物进口量逐年大幅减少。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量分别为4227万吨、2263万吨和1348万吨,与改革前2016年的4655万吨相比,分别减少9.2%、51.4%和71%。截至2020年11月15日,今年全国固体废物进口总量为718万吨,同比减少41%。
如今,进口固体废物即将成为历史。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将境外固体废物输入境内的,根据固废法等法律法规,由海关责令退运,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承运人对固体废物的退运、处置,与进口者承担连带责任。
邱启文表示,明年起,固体废物全面禁止进口后,生态环境部将做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相关制度的立、废、改工作;积极配合海关总署充分发挥全国打击走私综合治理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持续开展打击洋垃圾走私行动,依法从严处罚进口固体废物等违法行为,有效切断洋垃圾走私供需利益链。
“继续加大对固体废物集散地、‘散乱污’企业的清理整顿力度,加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行业监管,依法查处固体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邱启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