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除了供市民看书还能做什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们将老北京胡同里的提笼架鸟、种菜养鸽、观景遛娃、收发快递、晒被子等元素纳入到“未来图书馆”的设计之中,让阅读渗透到市井生活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里。
除了北京西海胡同、前门大街历史街区,还有重庆江津区白沙古镇的朝天咀码头、华沙普拉斯基港畔、亚美尼亚圣拉扎罗岛、俄罗斯梁赞市区、尼泊尔加德满都郊区的基尔蒂普尔古镇……在首届“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上,一座座坐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古老历史街区里风格迥异的图书馆,通过学生们的设计展现出来。
日前,“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召开2020年会议暨校长论坛,并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聚焦历史城区中的“未来图书馆”设计及桥梁设计。大赛鼓励“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老城中设计一座“未来图书馆”,将图书馆及其环境看作与城市景观、社会、文化、公共生活、可持续性等要素相融合的生态系统,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视野。
在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参赛团队的方案中,学生们在沿海的广场上设计了图书馆主体,一方面收藏关于北京老城区的图书与文献,一方面把所有散落在胡同里的片段都汇总起来,成为人们闲暇时可以休闲、阅读的场所,同时还设置了连接海边的戏台和展示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能给老城区带来一些新的生机,也希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被真正带入社区建设中。”团队成员马一丁说。
据介绍,该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共吸引了国内外18所高校50个参赛队伍250余名师生参与,为“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搭建了科技创新与教育交流平台,有效助力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同时也为参赛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沟通融合的平台,引导、促进了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校长论坛主要围绕“构建‘一带一路’建筑教育共同体”主题,探讨跨文化培养与跨境交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建筑类大学全面交流合作。
论坛上,北京建筑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介绍说,“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2017年10月份成立于北京建筑大学。4年来,27个国家64所大学加入了联盟,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跨国界、跨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我们非常欢迎与联盟成员大学,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希望与他们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绿色建筑方面。目前,我们已经与一些参会的联盟成员大学开展了合作,并得到了很多组织的支持,这些合作会使建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副校长薇拉·盖里施尼科瓦说。
安徽建筑大学校长孙道胜建议,应充分盘活资源,为“一带一路”建筑教育共同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可以尝试共建共享联盟内建筑大学特色课程,建立国际建筑专业教师库。加强联盟内各大学的智慧校园及智慧课堂建设,开展远程教育合作,建设国际化的慕课课程,打造5G+建筑教育新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互补,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留学”。
“2021年,联盟将继续推进与相关企业、科研单位交流合作,探索基于产学研联合的方式共建建筑类教学国际实习实训基地,并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联合申报相关科研项目,共同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相关的科技方法技术研究、产品生产、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市场开拓。”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