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
“小积分”“积”活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在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油溪桥村曾流传这样一句话:“有女莫嫁油溪桥,一年四季为呷愁。”过去,油溪桥是出了名的穷村、烂村,现在却一跃成为全国文明村,吸引了不少优秀人才来村里就业。“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当地调研,听村党支部书记彭育晚娓娓道来。

油溪桥村属于典型的石灰岩干旱地区,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加上耕地泥土薄,庄稼苗不粗、果不实,曾经是名副其实的省级贫困村。

2007年,在外经商的彭育晚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带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通过制定村规民约,逐步建立推行村级事务管理积分制,推进村民自治,培育文明新风,激发发展新动能——油溪桥村一跃变身全国十大乡村振兴示范村。

彭育晚告诉记者,油溪桥村的村级事务管理积分制十分详细,奖惩分明。完成义务出工的加5分,违规操办红白喜事的扣20分……在油溪桥村村民积分卡上,清楚列出奖励量化指标35项、处罚量化指标42项。“油溪桥村每户家庭都有一个特殊‘身份证’——文明档案。村组干部每月按时对村民的生产建设、遵守村规民约等情况督查登记,经村委召开评议会议并经核实后记入文明档案,并与奖罚措施相结合。”彭育晚说,这一举措有效规范了村民的行为。

“我们的积分是累计的,得分越多意味着在分红和村里其他发展成果的分配上份额越多。”73岁的村民苏术初说,“村里没有环卫工,人人都是保洁员,只要地上有垃圾,村民会立刻捡起来;村里没有护林员,但10余年来种下30多万株果木,将绿化率提升至92.8%。每年,我都会和村民们一样出2个义务工,参与建设村庄。”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座座院落,花香四溢。沿着油溪河风光带散步,村干部彭德友满脸自豪:“从杉树、松柏到杨柳、紫薇、桂花,我们不仅将荒地清零,还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见缝插绿。”2017年,油溪桥村进入全国文明村行列。

通过积分制管理,村民纷纷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事”来办。“油溪桥人的字典里没有‘等靠要’,凡是能在本村解决的,决不请外人帮忙,凡是能用劳力解决的,绝不多花冤枉钱。”彭育晚说。

从前,油溪桥村人畜饮水非常困难。“没有水,谈何发展?”彭育晚决心改变这一切,但饮灌一体工程建设预算需要300万元。“自己建!”彭育晚带领300多个村民,爬山越岭寻找水源,在陡峭的石头山上挖沟埋管。为节省资金,村里除安装管道的技术活请技术工人外,其他都“自己搞定”。用时一年多,饮灌一体的水利工程竣工,项目仅支出资金60万元。

清冽甘甜的泉水流进了每家每户,连到了每一块田地,实现了一水两用。通了自来水,村民发展产业有信心了。大家义务投工投劳,开荒辟地,栽下了2800多亩果林。如今的油溪桥村,四季有花看、有果摘;还以油溪桥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公司为支撑,构建起“公司+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了集漂、游、摘、吃、住、行、玩、购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去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1056.3万元,直接解决就业200余人。

“村在景中,屋在树中,路在花中,人在果中。”如今的油溪桥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农旅”深度融合之下,油溪桥村已建成产业基地30余处,是全国整村被纳入国家3A级景区第一村,2019年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17万元。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