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景区化”才能还景于民
□ 徐 达

近期,杭州市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作中提出了“去景区化”理念,强调“道法自然,厚植文化,去景区化,回归生活”,让美好景色与美好生态进一步融入人民的生活场景、工作场景。这一提法颇具新意。

景区景点需要集中开发维护,景区相关工作也需要稳定的收益来支持,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把生态环境视为“盆景”,盲目“圈景”,刻意“造景”。还有一些景区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都以赚钱为中心,忽视了景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本义。在这种模式下,人民群众只是景区的“客”,好山好水只是一游而过,并不属于群众。

杭州的“去景区化”如果得以很好地践行,有助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景区”与居民生产生活区域间的条块分割,打破城市功能分区的固有界限,促进人与美景、自然融合共生,进而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当然,“去景区化”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城市建设者及景区管理者要破除粗浅、逐利的环境观,充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关系,认识到景区开发要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要把“去景区化”理念进一步深化,通过着力推进公园城市、美丽乡村等建设,推进“生态景区全域化”,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转变,持续改善优化城乡旅游、居住环境。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景区管理者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对景区的功能定位不能停留在眼前利益及短期收益上,而应更多考虑其大众性及公益性。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去景区化”还需在探索中不断深入。正如古人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只有还景于民,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秀美山川的“主人”,才能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更强大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