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根据我国发展实际而作出的重要部署。随着“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面脱贫。不过还要看到,虽然我国将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的问题,但相对贫困还将存在。因此,必须抓紧研究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从多个方面下功夫,加快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
绝对贫困主要反映的是基本经济物质的匮乏,相对贫困则更多反映的是收入无法满足除了生存之外的更高层次需要的贫困。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前提是要针对相对贫困的特点,深入分析、精准识别、对症下药。
贫困是复杂的社会现象。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入维度的绝对贫困将基本解决,但解决其他维度的相对贫困的任务还比较重。精准识别相对贫困群众,是精准帮扶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制定标准。有关部门应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根据收入和支出标准等合理划线,科学构建相对贫困认定标准,确保最大限度地识别相对贫困群众。其次,要动态更新。应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建立相对贫困人口数据库,根据系统大数据分析掌握不同困难群众的贫困情况,采取对应的帮扶措施,并实时动态更新贫困户信息,实现长效管理。
在激发内力上下功夫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要借助政策机制等外部力量,又要充分激发相对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重视发挥相对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要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深入细致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其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真正自觉地参与到脱贫致富的实践中来,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另一方面,要健全内生动力保障机制。应注重相对贫困的多维性、个性化,从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不同维度的贫困群众提供相应的指导,并加强信息发布,千方百计激发脱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帮扶措施的有效性。
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在强化高质量的产业支撑、建立和完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充分依托当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客观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村服务业、康养产业等。充分挖掘农村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功能,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娱乐、康体健身、科普教育、农业文化展示、农产品展销、餐饮住宿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休闲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满足消费群体休闲、养生等不同层面的需求,从而促进当地贫困群众增收,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二是大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意设计,提高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延长农业产品产业链,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在有效衔接上下功夫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能够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作出一系列部署。今后一个时期,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做好工作力度、工作队伍等各方面的衔接,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统筹安排。
(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