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既是新时代破解“三农”困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农业高校的历史责任、重要使命和重大机遇。农业高校应密切结合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坚定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念,通过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农技推广、职业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途径,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为实现科技强国、人才兴国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业高校应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深化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与多学科融合。要彻底改变办学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实践训练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深化产教研融合,实行开门办学。要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通识能力、个性发展、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四位一体”同步培养。尤其是要加强实践育人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真正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狠抓科研攻关,实施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科技研究的前沿重镇,农业高校必须以科技振兴农业为己任,紧紧围绕全球农业问题、生态环境、粮食安全、人类营养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领域,针对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与绿色产业革命等重大问题大力开展协同攻关,形成农业科技突破与技术集成创新。同时,还要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学科布局,注重国际交流与校际合作,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加强农技推广,促进成果转化。走出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试验、示范、培训、咨询和指导等方式,向农民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科技知识,是农业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配合下,通过构建“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链条式农技推广新模式,形成院校专家团队与农企、农户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
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素质。要实现乡村振兴,提高全体农民的科技与文化素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农业高校拓展办学途径,探索农村职业教育新模式,实现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升级。通过与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以乡镇干部、农技人员、农企经营者、返乡创业青年和退伍复转军人等为主体,开展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管理人才。
强化信息服务,提供决策咨询。在信息化时代来临之际,农业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库与智囊团的作用,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搭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发布科技、市场、劳务和培训等信息,为农民发展生产、扩大销售和就业创业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与企业进行产业布局、资源开发与投资等提供决策咨询,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