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明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是河北省广大干部群众早已形成的共识。如何让思想观念上的共识变成具体实践中的共赢?科技创新领域协同互动是重要抓手。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科技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但过去也存在创新资源配置不均、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协同互动不够等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内各级政府部门携手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紧密互动的工作机制,建设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大量科技成果落地,推动了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加速合理流动。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河北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62.9亿元。
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为激活区域内创新资源、释放科技成果红利注入强大动力。在设计布局上,构建以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协同创新格局;在实践中,通过工作机制联动、科技资源共享、创新平台共建,实现发展互利共赢。
河北作为传统工业大省,产业家底厚实、工业门类齐全,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这既是加快发展的基础优势,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新技术、新装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需要依托更多的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而北京创新资源富集,很多科技成果也需要走出实验室,从科研论文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承接北京技术成果转化,河北有着先天优势,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两者各取所需,可谓珠联璧合。
协同创新,最需要破解的是固有观念和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在人才流动、资金扶持、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等方面,打通传统的行政区域壁垒和堵点。从区域发展的大格局看,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从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规律看,这也是盘活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科技互动频繁,大刀阔斧破除体制机制藩篱,探索了很多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比如,通过共建科技园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入驻企业250多家,园区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积极探索利益分享模式,成功吸引120多个项目落地,成为承接中关村海淀园项目的高效载体;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北京转移医药企业由北京市延伸监管的园区。此外,京津冀三地通过共建创新基地、共建转化基金、共建创新联盟、共建技术市场等方式,吸引京津创新资源辐射外溢,衍生出一批创新模式和样板。
随着“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下的科技成果不断加速落地,不仅实现京津冀三地共赢,也将推进区域内研发机构、转化平台和企业的三方共赢。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盘活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必将抢占未来发展的新高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