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罗源县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
建设富美新畲乡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竹里村的“谷仓画院”内,村民们在制作剪纸作品。 薛志伟摄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创新“民族+”工作理念,通过打造畲族文化民俗小镇等一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继承和发扬畲族文化,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以来,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迎来一批又一批游客,年初刚建成的畲族文化民俗小镇成了新晋“网红”打卡点。八井村党支部书记雷可寿告诉记者:“畲族红色文化、畲族医药、八井畲家拳等非遗项目最受游客欢迎。”

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到乡村旅游特色村,八井村的变化是罗源县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与发展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助推少数民族乡村振兴的生动例证。

突破传统发展思路

八井村是一个传统的畲族村落,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走进村庄,一眼望到的便是穿着畲族传统服装的村民,充满畲族元素的文化宣传墙绘、雕塑、路标,以及一座座错落有致的畲风小楼。红色文化、畲族风情、非遗传承,这3张独特的名片,让八井村的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为了让畲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进一步提高畲族群众的文化自信,近年来,罗源县创新“民族+”工作理念,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民族+文旅融合”,建成畲族文化民俗展示馆,并建设“线上VR展厅+线下实景+电商带货”模式的民族文化云展厅;编辑出版《畲山歌谣》《罗源县畲族志》等书籍;编排全省首部畲族题材原创闽剧《畲山蝴蝶飞》;实施“畲族文化进校园”工程;扶持畲歌传承人开设畲歌传习所;打造“畲风海韵、大美罗川”文化旅游品牌等。2019年,罗源县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亿元。

“我们坚持把畲族文化打造成文旅产业的核心IP,陆续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项目和景观。这些项目不仅保护传承了畲族文化,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罗源县委书记刘晓强说。

例如,罗源县以“民族+5G互联网”思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实景和移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整合罗源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旅景点、农特产品等资源,打造数字文化平台、经济平台,实现民族文化助推商务、文创品牌、产业经济、金融等各领域发展,推动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

“罗源民族文化数字云平台依托5G技术,突破传统民族工作思路,打通了从文化展示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畲e贷金融支持等各环节,解决了少数民族乡村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罗源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谢婧说。

乡村有“颜”又有“值”

走进白塔乡南洋村,平坦宽阔的村道、充满畲族风韵的小楼、干净宽敞的小广场,无不让人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2015年6月,我刚来驻村时,这里的道路崎岖狭窄,基础设施薄弱,环境脏乱差。虽然自然风光优美,传统古民居较多,但是来旅游的人并不多。”福州市广播电视台派驻到南洋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陈俊峰告诉记者。

“我们围绕绿水青山做文章,规划将南洋村建成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陈俊峰介绍,近年来,南洋村新修了道路、新建了公园,在主街和休闲道两侧种上了花卉苗木,还增添了休闲座椅和健身器材。同时,村里还进行环境整治,培养村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短短几年,南洋村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了精品村,获得了“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森林村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罗源,像南洋村这样保留着浓厚畲家风情和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畲家村寨还有塔里村、庭洋坂村等。近年来,罗源县实施“民族+社会治理”,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创建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县财政每年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提升乡村民生公共服务水平;投入600万元打造精品畲族村寨,建设了6个多彩畲村,34个民族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4个民族村获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八井村村民雷炳金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开办农家乐,年收入近20万元,生意很红火。

近年来,罗源坚持把畲族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做好民族工作的重心。2017年底实现6个建档立卡民族村全部脱贫摘帽。2019年,全县少数民族家庭户均纯收入6.05万元,同比增长13.1%;人均纯收入1.45万元,增长13.5%,增幅高于全县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

为了巩固脱贫成果,罗源加快推进“民族+产业多点开花”,大力实施“1+3+N”工程,打造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民族融合示范点和八井—竹里—小获、南洋—塔里、水口洋—潮格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带动少数民族乡(村)立足自身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例如,霍口畲族乡立足二水源保护区及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食用菌、油茶等产业,联合县农信社推出“畲情贷”助力食用菌产业发展,并计划成立民族产业园,吸纳全乡约1600户群众就业;起步镇水口洋村成立畲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基地;白塔乡南洋村引进房车营地项目等,呈现出点线连片、多点开花、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其中,坐落在松山镇竹里村的谷仓画院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更多的文艺气息。这座由百年老宅改造而成的画院以乡村旅游为基础,通过充分挖掘传统畲族文化,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让文化在旅游产业中催生新活力。谷仓画院院长郑世衔介绍:“画院主要致力于软装空间设计、雕塑、美术及绘画等文化创意方面的工作,以畲韵为重点进行文化创作,形成产业链,带动村民就业。目前共吸纳5名村民长期就业,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