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涓涓细流润心田
——全国文明家庭以好家风促社会和谐

小家相亲相爱、邻里守望相助、大家和谐共处,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似涓涓细流,滋润着家庭成员、邻居朋友。记者近日走进辽宁、湖北、河北的文明家庭,倾听他们讲良好家风、讲志愿服务、讲文化传承,各地文明家庭正以小家庭的和睦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和谐小家涌动源源不断正能量

生活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建南社区的全国文明家庭郭普林、靳国芳老两口都已年过八十,但他们的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实。

被称为“雷锋奶奶”的靳国芳自1992年退休后,志愿为社区居民服务28年,从照顾困难家庭、调解邻里纠纷、为小区加装天然气管道、协调规划小区停车位,到成立政策法律宣传、环境卫生、空巢老人帮扶等11支服务队,靳国芳“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已成为石家庄响亮的品牌。

从不关机的“大靳热线”持续火热,离不开家人的全力支持。老伴儿郭普林不仅主动担起了全部家务,而且还做起了妻子的助手,被大家戏称为“五大员”:炊事员、保洁员、接线员、照相员、驾驶员。

靳国芳28年如一日的志愿服务是对儿孙最好的言传身教。孝老爱亲、友善睦邻的淳朴家风在一次次为他人服务中得到传承。晚辈们工作、学习之余,也热情投入到靳国芳“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中,三代人相处得其乐融融。

邻里守望温暖更多的人

75岁的全国文明家庭成员、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居民余洪芝,18年来每天走家串户,把收集的民情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攒下16本日记,被人们称为“日记婆婆”。

一次社区走访中,罗汉清老人的女儿告诉余洪芝,父亲中风后左边手脚无力,每次进出楼栋门口,下台阶时可以慢慢挪,但上台阶时没扶手,只能用肩膀靠在墙上借力。余洪芝的老伴黄道银是钳工,两人就自己动手买来材料,在台阶上装上不锈钢扶手。

在余洪芝影响下,家里三代人都成为铁杆志愿者:老伴每天义务巡逻,给花草浇水,清洁楼道;媳妇热心调解邻里纠纷;年幼的孙子是社区最小的楼栋长;余洪芝和儿子在社区设立“余婆婆治安岗”,在社区巡逻。

“我家无以为宝,志愿服务日记本就是我的传家宝,我要让志愿精神成为家风,代代相传。”余洪芝说。

在文化传承中振奋精气神

走进大连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兰旗村文化大院,500多平方米的民乐排练室、综合训练室干净敞亮,整齐地陈列着各种民族乐器。这都是全国文明家庭——温福珍家庭自掏腰包为村里置办的。

77岁的温福珍是满族民间文化“棒棒舞”的传承者。10多年前,她看到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富了,但文化生活却一片空白,记忆深处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她就下决心通过“棒棒舞”让农村人的精气神提上来,让大家看看农村人的幸福和喜庆。

从此,温福珍就利用休息时间,组织爱好文艺的村民到家里排练“棒棒舞”。由于多数村民都没有舞蹈基础,她时常要一遍一遍地传授舞蹈动作,一个一个地指导舞蹈要领,一个晚上下来,腰酸背疼。

温福珍热情传承民间艺术,带领村民拥抱健康生活,得到了全家老少一致支持。温福珍说:“家人和睦融洽,身边的人健康快乐,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幸福生活。”

文/新华社记者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