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经智库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0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诸大建:
推进社区微基建提升百姓幸福感

基建投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基建不仅仅包括传统基建和新基建,还应包括以老百姓15分钟生活圈为中心的社区微基建。三种基建共同发力,可以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

社区微基建主要是面向高品质生活需要,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微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微基建大致细分为三大类:一是公共性强的社区微基建,比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二是市场性强的社区微基建,比如邻里中心、社区24小时便民商业点、立体停车库等;三是社会性强的社区微基建,比如社区花园、弄堂客厅等。

虽然相对于传统基建和新基建,社区微基建单体投资规模小,但具有量广面大的特点,集聚起来可以形成“蚂蚁雄兵”的能量。目前,许多社区中心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而提升社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至少有三种类型的社区更新和场景营造。

第一种是基础式或脱贫式改造。大量2000年以前的老旧社区建设标准低、综合配套滞后、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例如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完善停车空间等。

第二种是补缺式改造。大多数老旧社区,达不到15分钟生活圈的要求,特别是城市郊区的社区在卫生设施和健身设施上有许多短板,需要补充功能以适应日常生活和安全需要。

第三种是提升式改造。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和成果提升社区品质,打造智慧社区,让数字化新基建顺利接入社区居民,消除“最后一公里”难题。

未来,中国城市需要对标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社区微基建项目。针对当前社区更新过程中市场和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调动市场机制力量,实现“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的有机统一。

(本报记者 吴 浩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