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古中国”项目不断取得新进展——
让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 雪

日前,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甘肃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的重大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刷爆”了考古圈,并迅速向“圈外”蔓延,激起了人们对丹尼索瓦人以及人类起源、演化之谜的好奇。

在国家文物局最近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白石崖溶洞遗址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东菊的介绍下逐一明晰。

白石崖溶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理解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的扩散及其高海拔环境适应、丹尼索瓦人及东亚古人类演化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一枚“石头”引出重大研究项目

白石崖溶洞遗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甘加乡。它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还要从一枚“石头”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修行僧侣曾在洞内捡得古人类下颌骨化石。这枚化石究竟属于谁?洞里又埋藏着怎样的故事?从2010年开始,科研人员经过10年研究,终于逐渐揭示了白石崖溶洞遗址在古人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019年,兰州大学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带领的团队发表研究成果——经过古蛋白分析等方法鉴定,确定白石崖溶洞遗址内的古人类下颌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利用铀系测年方法将其年龄确定为距今至少16万年。

丹尼索瓦人因其最早的化石标本发现于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而得名,是新发现的一支古老型人类。对丹尼索瓦人的研究,有助于厘清现代人起源的秘密,因此是国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

白石崖溶洞遗址内的下颌骨化石是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这将丹尼索瓦人的空间分布首次从西伯利亚地区扩展至青藏高原,是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研究的双重重大突破。这项研究成果于2019年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上,引起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轰动。

科研人员探索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歇。通过综合利用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和单颗粒光释光测年技术,他们为遗址建立了距今19万至3万年的可靠年代框架。

一直以来,哪些古人类何时、如何扩散至青藏高原,史前人类如何适应高寒地区生活,这在科学界都是谜题。“我们对白石崖溶洞遗址的研究,将人类占据青藏高原的最早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9万年,并证明迄今发现最早占据青藏高原的是丹尼索瓦人,这是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张东菊表示。

利用新技术提取古人类DNA

利用沉积物DNA分析技术获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是白石崖溶洞遗址考古研究工作取得突破的关键。

沉积物DNA分析是一种新兴的古DNA分析技术,考古遗址沉积物可追踪相关遗址DNA保存状况及可能存在的人类。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的话说,一个人的骨头随着时光流逝可能不存在了,但是它携带的DNA信息会留在地质里。陈发虎将这种DNA信息称为“分子化石”。“分子化石”可以弥补人类化石一般可遇不可求的缺憾,扩大研究对象,打开研究旧石器考古遗址人群演化的新窗口。

遗址发掘前,研究团队邀请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一起开展沉积物DNA分析。付巧妹介绍,这项工作的难点之一是要排除现代污染问题,为此,她和张东菊制订了采样计划,确保样品采集和运送过程中不会受到现代人类的污染。

付巧妹和她的团队通过实验捕获钓取了242个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线粒体DNA,这些DNA就像一串串密码,为人们揭示了那些年代久远的秘密。

分析显示,沉积物中的动物古DNA包括犀牛、鬣狗等灭绝动物,与遗址发现的动物骨骼遗存一致。研究同时成功获得了古人类线粒体DNA,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为丹尼索瓦人DNA。“这是国内首次成功从土壤沉积物中提取到古人类的DNA。”付巧妹说。结合地层测年结果,科研人员发现,丹尼索瓦人DNA主要出现于距今10万年和距今6万年前后,可能晚至距今4.5万年,显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长期生活在白石崖溶洞洞穴中。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石金鸣表示,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多学科合作,让白石崖溶洞遗址研究取得了了不起的突破。这代表了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推动着中国考古遗址综合研究实力的提升。

探索未知的工作仍将继续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断从未知中挖掘已知,这正是考古的最大魅力所在。对于人类经历的过往、祖先创造的文明,我们仍有许多未知待解,考古工作任重道远。

“十三五”时期,我国启动了“考古中国”项目,要以考古学理论方法,全面、客观、科学地阐释中华文明形成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建立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动因、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解释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等重大学术问题。

除了白石崖溶洞遗址,“考古中国”其他项目也接连取得了重要进展,有的修正了既有的学术认知,有的填补了考古空白,有的解开了历史谜团。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工作实现新突破,确认了宫城内最大的宫殿建筑,丰富了陶寺都邑的性质与内涵,对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中国等重大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湖北沙洋城河城址王家塝墓地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史前考古大型墓地发现的空白;“南海Ⅰ号”宋代沉船的保护发掘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承、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商业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坚实论据……“考古中国”项目通过一步步研究、一点点突破,不断丰富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信息。

未来,我国仍将重点实施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领域考古项目,持续、系统的考古工作将不断加深我们对人类祖先、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