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区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1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大运河千年文脉重焕活力
□ 顾 阳

蜿蜒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古老的大运河是活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继去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文旅部等部门近期共同编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并指导沿线8省市编制了8个地方专项规划,此举标志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已形成。

纵观上述专项规划不难发现,强调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沿线区域协调发展,是贯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全过程的一条基本脉络——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调动大运河沿线城市的资源和力量,通过构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共同体,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首要前提。以大运河文化带主轴为重点,着力推进生态功能系统恢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山清水秀绿色宜居的美丽运河,是大运河沿线城市共同面对的职责和使命。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内在要求。大运河文化融合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性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据统计,大运河沿线水工遗产、运河故道、古城古镇等有1200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0余项,这些都是大运河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是大运河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深厚根基。

目前,大运河沿线8省市文化产业位居全国前列,日益成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以融合发展为导向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资源叠加、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大运河旅游独特内涵。同时,以文旅融合为抓手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旅游带,将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有利于促进沿线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同时,沿线区域还叠加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诸多国家战略,随着不断深入实施推进,它们将把大运河沿线城市有机串连起来,形成推动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合力,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真正让千年文脉“流动”起来,让古老的大运河重焕青春活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