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生态环保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韩 叙

很多年前,记者曾经看过一篇专家访谈。专家说,她做环保工作多年,在全国不少省份工作生活过,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和人吵架。毕竟,生态文明建设是个大课题,在推进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活,大到关停工厂、工人失业,小到随手扔一片纸屑,都可能造成矛盾。“但唯有青海不同。”她说,青海人是她见过的“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环保意识超级强,对大自然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最终她决定扎根青海,将一生贡献给三江源。

还记得当时看这篇访谈的时候,记者有些不以为然,总觉得专家的话太夸张。可当记者亲身走进青海,近距离接触了青海人,才终于感受到,这些确实不是虚言。

到西宁的第一天,记者与一位多年老友见面。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朋友现场联系了自己的藏族闺蜜——东主卓玛。得知对方正在去西宁城南凤凰山踏青的路上,我们当即约定,在凤凰山脚下见面。

到了山脚下,记者惊呆了。东主卓玛背了一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已经冻成冰块的食物。她说,她们家的习惯是,每餐都要先把青菜吃完,因为青菜剩下了就不能要了,太浪费;吃不完的主食与肉则要收集起来,冻在冰箱里。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把这些“冰块”送到附近的山上,供野生动物食用。据她所知,很多西宁人都有类似习惯。

记者随她一起上了山。走到一处远离步道的密林中,东主卓玛把“冰块”倒在地上,然后麻利地把箱子、塑料袋等垃圾收好,带回车中。不得不说,那一刻,记者被感动了。

接下来的几天,记者一直在牧区深处采访,见到了多位生态管护员。这些管护员中不乏贫困户,得到这份工作意味着端上了“铁饭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可更多管护员则完全是基于对草原的热爱才从事这份工作的。他们中间不少人原本是牧区中的富户,有些人在城里有工作,还有的人有自己的生意。可是,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自愿放弃了更有“钱”途的工作,成了一名光荣的生态管护员。收入一般不在乎,工作辛苦不在乎,甚至一两周才能回一次家也不在乎。他们的梦想就是用自己的双手守护这片深爱的家园。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曾无数次问,为什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么成功?应该说,体制破冰的因素有之,科技支撑的因素有之,但最终,记者心中的答案是,因为这里有一群美丽而善良且有责任感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