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地处大凉山深处,是四川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四川凉山州昭觉县是全国彝族人口大县,也是凉山东部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作为凉山州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昭觉县脱贫攻坚曙光已在前方。
一位深山居民的新家园
“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这就是家住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居民吉有尔各木每天的生活。今年5月,吉有尔各木从大山深处的库依乡依子村老家搬进了靠近县城的新家,她的丈夫和女儿在浙江打工,她在家照顾上学的儿子。
“每天早上,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就开始在社区打扫卫生,这是一个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能挣500元。”吉有尔各木说,丈夫和女儿每月各收入3000多元,加上自己挣的钱,足够一家人开销。
“现在的新房子面积100平方米,比老房子好太多了,3个卧室1个客厅,卫生间、厨房都是分开的。”吉有尔各木说,原来的家人畜混居,环境不好,现在她每天都要把新家收拾得干干净净。最让她高兴的是,这里出门就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不远就有学校、商店、卫生院。
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207亩土地上有50栋居民楼,居住着来自县内28个乡1428户6200多名贫困群众。为了让贫困群众入住新居后能适应新环境,社区组织专人手把手教会大家使用居家设施,还举办了电工、焊工、刺绣等多个技能培训班。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昭觉火普村时指出,“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住房安全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标志,“十三五”期间,昭觉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万余户5.4万余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3.96%,集中安置率达96.1%。为确保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县里实施了多项民生保障工程。一是通过实施以务工奖补措施,鼓励搬迁群众外出务工;以设立公益性岗位和在园区务工的方式,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以彝绣、唯品会电商平台接单服务模式,实现居家就业。二是新建配套农业园区13个,建设3.8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可以实现固定收益超过1000万元,全力支持后续发展;加快建设服装加工扶贫车间,可解决1000人就业;采取组建合作社、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搬迁群众原居住地产业发展。三是配备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新建占地5亩的社区卫生医疗中心,解决居住群众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在县城新建中小学校7所,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
两个女孩的新梦想
洛古日作又回到中学复读了,她说,她不会气馁,一定会好好学习,争取明年考上理想的大学。
19岁的洛古日作是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人,在乡里读完小学三年级之后考到县寄宿小学,之后又考到县民族中学读初中、高中。她从小就热爱舞蹈,文化课成绩也很好,在班里名列前茅。今年参加高考,本来她的梦想是考上大学的舞蹈专业,但因为专业考试临场发挥不好,最终没能考取。
“我们彝族群众爱好舞蹈,小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在一起唱呀跳呀,特别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更喜欢跳舞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学好舞蹈,将来回村当舞蹈老师。”洛古日作说。
同村的姑娘吉好有作比洛古日作小3岁。曾经为了替父母分担家庭负担,吉好有作与几位老乡去广东打工。“爸妈身体不好,家里还有3个弟妹,我是老大,当时想着应该分担家里负担。”懂事的吉好有作自愿出去打工挣钱。“当时,我还是想继续读书。打工的几个月里,我发现文化知识很重要,文化水平低就只能从事最简单的工种,挣钱也少多了。”吉好有作说,出去打工没多久,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说,有了教育扶贫减免政策,让我回家继续读书。我立即回到家乡,从一名小打工妹变回了学生。“我的愿望是当一名乡村医生,给爸妈和村民们治病。”吉好有作说。
据介绍,昭觉县把推进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全县小学入学率达到99.1%、初中入学率达到98.64%,24359名贫困家庭子女全部入学就读,适龄人员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近年来,昭觉县新建义务教育学校7所、改扩建70所,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引进人才56名,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读书逐渐成为当地青少年的风尚。
三位大嫂的新技能
见到三岔河乡村民吉列俄阿木时,她正参加广东佛山市对口援建工作队组织的厨师培训,当天的课目是学做最有代表性的川菜回锅肉。大厨手把手指导,选肉、切片、配料、火候等细节从头到尾一样不落,吉列俄阿木聚精会神,学得津津有味。
“40多岁的人了,学起来有点慢,但还得学。”吉列俄阿木笑着告诉记者,她这些年在昭觉县城的一家餐馆打工,主要工作是端菜、洗碗、扫地,工资一年有2万元左右。“2万元不错了!但我知道,如果学会炒菜,当上厨师,收入要翻番呢!”
在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的草莓基地,拉尔阿牛与多位彝族妇女正在包装车间里分拣、包装草莓。“我们以前只在市场里见过草莓,哪知道我们这里也能长出草莓。”拉尔阿牛笑着说,这里一直种土豆和玉米,每年只够一家人填饱肚子。2019年,她把7亩土地流转给广东佛山一家对口帮扶的农业公司种草莓,自己在公司的草莓基地打工,不仅一年有两三万元收入,还学会了种植草莓。“以后也可以自己种草莓自己卖了。”拉尔阿牛充满信心地说。
蔬菜可以长在一两米高的架子上,南瓜都是彩色的,还有各种各样以前没见过的蔬菜,刚到昭觉县四开乡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工的阿亚芋惊叹不已。“我种了10多年蔬菜,知道我们这里种菜就那么几个品种,真的不知道还能种出这么多不认识的蔬菜。”阿亚芋说,她在这里打工一年多,学到不少知识和技术,长了见识。
近年来,昭觉县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近10万人次接受农民夜校授课,6000余名贫困户参加素质提升工程,9000余名贫困户参加技能和创业培训。
县里把增强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作为脱贫核心关键,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齐头并进,创建13个农业产业园区,带动1748户贫困户增收;累计建成畜牧科技示范园区178个,4587户农户直接受益,可辐射带动近2万多户农户走科学养畜的道路;发展高山错季蔬菜2万亩;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房前屋后土地,加快核桃、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发展,种植核桃81万亩、华山松15万亩、花椒8.14万亩。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在家乡发展特色产业,另一方面鼓励支持贫困户外出务工,务工人员从2016年的8000余人增加到今年的19446人。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3000余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9000余元。截至今年底,所有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将达到脱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