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西罗城:因户施策解难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童 政 周骁骏
罗城实施“贷牛代养”项目,采用“政府+公司+贫困户”模式帮助贫困户增收。
韦如代摄(中经视觉)

“作为广西8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目前罗城尚有19个贫困村2315户6509人未脱贫,这些贫困对象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是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要聚焦短板,奋力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委书记蓝启章说。为此,罗城聚焦危房改造、稳定就业、发展产业、政策兜底等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攻坚克难补齐短板。对现有贫困户因户施策,对住房不达标的,抓好危房改造;对收入不达标的,通过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来增加收入;对因病因残和无劳动力家庭,通过低保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代建模式加快危房改造

近日,记者来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覃村屯,走进一座轻钢结构房屋里,一位老人正在客厅看电视,左侧有两间卧室,卫生间和厨房俱全。这座新屋的主人是现年66岁的覃善祥。他以前在砖厂务工,右手被卷入运转的皮带中致残,他的女儿也存在严重精神障碍。父女俩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的老屋中,“每到刮风下雨,我最担心的是房子垮下来。”覃善祥说,“我家这样的情况,只有我能种点玉米,养点家禽,靠低保金、养老金维持生活,根本没有能力建房。”

2016年以来,罗城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全县绝大部分贫困户住房有了保障,但还有少量农户未达标。目前全县19个未出列贫困村,住房安全保障未达标的就有12个。

为了保障群众的住房安全,实现“住人不危房、危房不住人”目标,罗城全力加强住房安全保障,在各村村委墙上公布本村危房改造对象名单及实施危房改造进度,通过清单管理、挂图作战,增强脱贫攻坚作战队的紧迫感。采取“政府代建+轻钢结构”模式,动员92家民营企业参与实施政府代建代固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边远山区推广使用轻钢结构,有效解决传统建房原材料运输难、费用高问题,从而降低建房成本、缩短建设工期,加快了工程进度。

覃善祥家的危房改造就是由政府代建,采用新型轻钢建筑,工程队仅用20多天就建成了40平方米的新房。“我搬进新家已经20多天了,终于可以睡安稳觉了。如果没有危房改造政策,这辈子都不敢想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真心感谢党和政府!”覃善祥感动地说。

据悉,今年广西下达罗城的危房改造任务550户,截至6月底已全部实现竣工入住。

就业服务“不打烊”

“我加了书记的微信,进入‘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微信群,真的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真感谢第一书记搭建的这个平台。”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仫佬家园”的广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上班的廖金美高兴地对记者说。

廖金美是从罗城大石山区搬迁到“仫佬家园”的易地扶贫搬迁户。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家没什么收入,很想找一份相对稳定又能顾家的工作。她被拉进了“仫佬家园”社区第一书记梁潇丽建立的“第一书记帮您找工作”微信群,在群里看到了广西松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招聘启事,应聘成功。

这是罗城用心帮助贫困群众找工作、促进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目标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罗城围绕“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就业扶贫思路,克服疫情影响,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就业扶贫,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稳岗就业。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5.15万人,同比增长9.3%。

今年初,为克服疫情影响,罗城利用河池人才网、政府门户网站、室外显示屏、乡村就业社保服务中心等线上渠道发布200多家企业岗位信息,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为贫困劳动力多渠道获取岗位信息、自主求职应聘搭建平台,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就业服务“不打烊”,对疫情期间返岗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补贴、稳岗补贴和防疫补贴。

此外,罗城出台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实施方案,按照“定目标、定原则、定资金、定步骤、定标准”的“五定”思路,统筹开发非固定性村级扶贫公益性岗位6000余个。目前,人员全部上岗就业,解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保障疫情期间有劳务收入。

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

“我和老公都在‘千亩千户’红心猕猴桃示范园务工,每人每天一般80元收入,遇到任务重时每人每天100元,这样的工作不算很累又能照顾家里,很好了!”“仫佬家园”社区安置户黄凤群说。

黄凤群一家5口人,原来住在天河镇古邦村,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易地搬迁到“仫佬家园”社区。由于缺乏技术无法到企业务工,2018年开始,她和丈夫到罗城“千亩千户”红心猕猴桃示范园当管护工。

在罗城,创新扶贫产业模式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例子还有很多。罗城立足本地实际,创新实施油茶、“三特”水果、糖料蔗、桑蚕、富硒农产品等“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模式,确保群众有稳定可持续收入来源。

一是创新“基地+农户”油茶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基地,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和入园务工实现增收,目前已建成万亩油茶示范基地3个、千亩示范基地10个。二是创新肉牛产业发展模式,以政府扶持、企业带动为依托,推广“贷牛代养”“贷牛还牛”“联建联养”等新模式,推动肉牛产业升级发展,目前全县养牛总量达2.8万头,规模以上养牛企业(合作社)50多家。三是创新水果产业发展模式,创建千亩以上连片“三特”水果基地20个,东门镇经黄金镇至龙岸镇形成柑橘等水果产业的“百里水果长廊”,有效推动全县扶贫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四是创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建成38个糖料蔗“双高”基地和河池市首个甘蔗二级良种繁育基地,推动糖料蔗产业增点扩面、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280多万亩,覆盖农户93.03%。中国毛葡萄(仫佬·罗城)示范区、四把镇明亿万亩油茶种植示范区、龙岸金玉柚产业核心示范区获认定为广西三星级示范区,全县创建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累计达232个。

撑起健康“保护伞”

“幸好有这项惠民政策,要不然像我这样的贫困家庭,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怀,感谢妇联对我们的关爱!”不久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冲洞村50岁的梁大姐从县妇联和人寿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手上接过7万元理赔金,心中感慨万分。

梁大姐家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6月,县妇联帮她购买了一份50元的“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保险,之后又帮她购买了“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保障项目保险。没想到去年12月,梁大姐被确诊患上了宫颈癌,手术及住院治疗费用近10万元,新农合报销了90%,自己花去了近1万元。罗城县人寿保险公司接到理赔申请后,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帮助她办理理赔手续。“这7万元保险理赔金太及时了!”梁大姐说,保险理赔金为她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极大帮助。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妇女联合会主席罗力说,2019年6月,罗城县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拿出资金,按照每人50元一份,为全县40岁至60岁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共15218人购买了妇女“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保险。同年12月,该县启动了“加油木兰”——关注贫困女性保障项目保险,免费为全县0岁至100岁共57509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购买了这一保险,切实为她们撑起健康“保护伞”。

今年以来,罗城组织县卫健、医保、残联、人民医院等部门有资质专家40多人,分批次到乡镇、村开展特殊慢性病卡、残疾证等现场办理并开展办证(卡)“回头看”工作。截至6月底,共为符合规定的29种门诊特殊慢性病患者发放特殊慢性病卡26455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582人;办理残疾证3661张,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60张。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