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础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支撑,产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说明构筑形成稳固且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应是未来较为长期的一项重点任务,这既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应对外部复杂环境的重要立足点。
产业基础能力不足是突出短板
近年来,随着对产业基础的重视程度增加、支持力度加大,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持续提升,部分基础领域的追赶步伐不断加快。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许多基础领域还没有掌握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对进一步增强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形成制约。
主要表现为:部分重大技术装备的质量和性能有待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自主可控水平偏低;质量基础设施的服务支撑能力不足;基础材料方面的部分关键领域存在“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现象;国产控制系统在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等。
之所以存在这些短板,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制约。
从工业化路径来看,我们长期对自身基础领域的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通过做好技术引进,我国充分释放了后发优势和开放红利,迅速切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快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和国民经济建设。但是,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带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重大技术装备等的突破提升,反而形成了“重生产轻技术”“重主机轻部件”“重引进轻自主”的惯性,导致产业基础不牢、底子不厚,产业自主性和控制力长期偏低,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源头创新供给和支撑不足。
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基础产品推广应用生态不优。基础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的精确度、稳定性、可靠性等需要在市场应用中不断调整优化,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基础产品都是通过不断试错打磨来实现升级的。由于我国基础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应用生态尚不完善,科技成果工程化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的复杂性高、难度大,一些研发停留在实验室样机阶段,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难以打通。同时,国外基础产品在我国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也导致国内基础领域的技术和产品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来推广应用,因而缺少产品性能提升和迭代升级的机会。
从国际竞争来看,基础领域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是发达国家固守竞争优势的核心阵地,全球基础领域竞争日趋激烈。重大基础产品研发投入高、周期长、难度大,一旦形成技术和市场优势,易于构筑壁垒、固守优势。目前,国际上重大关键技术装备、零部件和材料市场大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存在大量专业精深、积淀深厚的标杆领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这也增加了我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的难度。
与此同时,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是个系统性工程,绝非某一环节、某一领域、某一技术突破所能实现的,需要协同攻坚。目前,我国基础领域发展不协调,创新协作和资源整合不足,基础产品协同一体化突破低效乏力,这也对我们在基础领域攻坚和突破形成制约。
通过创新机制稳步推进产业基础能力提升
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能力作为支撑,就不可能有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一个时期,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千方百计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一是聚焦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实施的重点领域,推进基础能力攻坚。应该看到,重大产业基础领域攻坚需系统考虑、主次分明、有序推进。要全面梳理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现状,建立健全产业安全评估机制,对重大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的基础能力和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要聚焦关系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防经济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和高端工业软件,综合考虑国内外技术差距、产品重要性、外部风险高低,按照轻重缓急、可能性大小,筛选重点“卡脖子”领域和环节进行攻坚;要优先选择进口数量多、基础条件好、断链风险大的智能装备、电子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及材料来推进攻坚,切实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弹性与韧性。
二是搭建链条式创新共同体,优化跨领域协同创新机制。重大产业基础领域攻坚涉及多元主体、多个系统,需构建新型高效的创新组织模式。一方面,加快重构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组织模式和治理机制,强化供需互动、整零互动、软硬互动,推广全链条式协同创新路径,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各环节,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的创新格局。另一方面,推动源头性基础研究和市场化应用研究深度契合,加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各类企业的创新协作,推动装备、电子、材料、软件等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关键技术攻坚和突破的创新共同体。与此同时,还需加快培育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的重大产业基础技术研究机构和平台,突破既有范式,释放新机构新平台的创新活力。
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计量标准、计量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设施建设。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质量基础设施,是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可考虑聚焦重大技术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材料,建立、改造、提升一批国家计量基准,完善计量科技基础服务和产业计量测试体系。同时,提升研发设计和试验检测能力,加快高水平的虚拟现实设计与试验平台、产品试验检测平台等建设,将关键技术突破、样品规模商用和产业生态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提升试验检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用户认可度。加强重大基础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与重点行业应用标准,提高标准适用性、先进性、有效性和国际化水平。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和能力认可制度,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支撑能力。
四是完善示范推广、首购采购等产品市场化应用政策体系。重大基础领域的攻坚需要良好的市场应用生态。需进一步加强供需对接,突出应用牵引,加快工程化迭代,为重大装备、零部件和材料创新产品提供早期市场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国有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重大产业基础攻关成果推广应用,打开宝贵的市场空间;积极开展供需对接一条龙应用示范,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以及工程公司、设备成套商的集成作用,组建重大基础产品示范应用联盟;完善有利于首台套示范应用的政策体系,扩大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支持范围,提升首台套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应用水平。
五是加大全球研发创新、资源整合、市场开拓的力度。我国推动重大产业基础能力实现突破,既面临外部挑战的压力,也有国际合作空间。要在重大产业基础领域的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知识产权、推广应用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我国设立重大装备、零部件及材料研发机构,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合作,深化与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等需求潜在地区的市场合作。支持国内基础领域优势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并购、参股国外先进企业等方式,整合优质的研发、创新、技术、品牌等资源。坚持国际视野,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接轨国际规则标准,逐步打开国际市场,提高客户认可度。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