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作为一座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大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佛山荣膺“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后,继续在深度、广度和高度上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开展了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行动和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致力于构建与湾区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生态新格局。自然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行动之一就是“筑牢三屏”,通过提升佛山三大重要生态板块的森林景观生态功能,为佛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生态屏障。
作为佛山西部重要生态屏障的云勇林场,正是佛山久久为功推动绿色发展,驰而不息建设森林城市的生动典范。1958年,云勇林场建立,此后,三代云勇人奋斗不息,探索转型,变连绵荒山为广袤林海,被誉为“珠三角的塞罕坝”。
风起云勇 见证绿色初心
始建于1958年的云勇林场,最初几乎只有野草和灌木丛。当年,第一代护林员筚路蓝缕,种下一棵棵松树;后来,更多人追随先辈足迹,凭借肩扛手提的人力劳作,自己挖坑,自己育苗,在荒山里种出一片森林。1958年至1980年,云勇林场共完成垦荒造林近3万亩,种下各类树木1170万多棵,成为地区国营林场的标杆。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云勇林场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和岗位责任制。1987年—1990年,云勇林场人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让云勇林场成为颇具经济实力的国营林场,并荣获“全国百佳国营林场”称号。
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风云变幻,在尝到用材林的甜头之后,云勇林场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建筑材料被代替、木材产量锐减、林场入不敷出……云勇林场效益一落千丈。想要增加收益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加大砍伐量涸泽而渔或者创新转型。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爱林如命”的云勇人毅然选择了“生态公益型林场”的改革方向,回归初心,回报社会。
生态蝶变 释放绿色价值
21世纪前十年,在国家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定位的背景下,云勇人静下心来做好规划,以闻鸡起舞、只争朝夕的干劲,每年以160公顷—190公顷的速度完成全部林分改造。与此同时,佛山市财政投入近3000万元,将云勇林场商品用材林全部改造为生态公益林。至2010年底,云勇林场原先单一的杉树林、松树林,被多种乡土阔叶树种、景观树种所替代,打造成为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示范区。2019年后,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云勇林场开始大力开展扩面提质,在维护好原有3万亩国有林地基础上,通过租用的方式将1.4万亩农村集体林地纳入云勇林场进行生态公益林管理和林分改造,并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公园,让更多的市民受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代代云勇人凭借着“牢记使命、扎实苦干,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绿色发展、久久为功”的精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付诸实践,把云勇林场打造成一个集回归自然、森林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森林公园。
如今,云勇林场作为佛山动植物栖息地和生物基因库,保留着野生维管植物134科520种,森林蓄水量达512万立方米,释放出生态服务价值超过26亿元,早已远远超过传统商业林的经济效益。历经多年的建设、转型和发展,云勇林场变荒山为林海,已成为佛山重要的生态屏障。
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打造绿色样本
曾几何时,提起佛山,传统工业城市的印象就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近年来,佛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向经济增长提供“绿色动能”。随着佛山生态建设力度逐年加大,云勇林场生态转型步入“快车道”,荣获“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
云勇林场的发展历程,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真实写照,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力印证,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树立起了佛山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云勇林场作为佛山这座制造业城市践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绿色样本,对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筑牢生态屏障、打造万亩千亩公园绿心群、开展河心岛生态修复、推进百里芳华乡村示范带……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的一系列重大行动让佛山更加美丽。如今在佛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成为共识,更是公平的绿色福利。抬眼可及的天空之蓝与草木之绿,正成为这座制造业立市的工业城市走生态文明创新之路的有力注释,是迈向高品质发展的坚实生态保障。未来,佛山还将打造更多像云勇林场这样的生态建设范例,让“金佛山、银佛山,生态文明创新建设美佛山”的愿景触手可及。
(数据来源: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